張立羣:應出臺一輪與2009—2010年力度類似的政府投資計劃

來源:@經濟觀察報微博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從“924”新政到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闡釋,再到10月12日財政部新聞發佈會,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何種困難以及是否需要新一輪大規模政府投資計劃成爲市場熱議的話題。對於這些問題,10月12日,經濟觀察網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羣。

張立羣說,財政部在新聞發佈會上針對化債提到的“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舉措”值得特別關注。一方面,如果地方政府化債取得顯著成效,地方政府的支出能力必然顯著增強,這將有助於政府顯著擴大支出和投資,進而支持需求回暖;另一方面,如果本年度大力度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將顯著推動各級政府加快“兩重”建設和公共產品提質升級。

張立羣認爲,中國超長期國債的發行空間非常大且需要顯著擴大。按照2008年“四萬億”比例測算,刺激政策的規模應該在10萬億元以上的級別。

張立羣說,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處於複雜變化階段,包括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圍繞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下的經濟增長進行了許多探索。在此過程中,各方對於需求收縮導致的宏觀經濟總量失衡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增速下降重視程度相對不夠。

在張立羣看來,中國經濟仍有較高的潛在增長率。一旦進入回升期,將持續較長時間,GDP增速的回升期與過去十幾年GDP增速的回落期將大致對稱。

10萬億級別刺激規模

經濟觀察網:你如何評估近期系列增量政策的刺激力度?

張立羣:國慶假期前,從“924”新政到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應該說顯著增強了市場信心,提振了各方面的預期。因此,市場回暖尤其是股市回暖跡象非常明顯。國慶假期後,因爲政策出臺的力度相較於市場預期較弱,信心和預期開始波動,市場出現回調。

10月12日,財政部在新聞發佈會上針對化債提到“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舉措”,這值得特別關注:一方面,如果地方政府化債取得顯著成效,地方政府的支出能力必然顯著增強,這將有助於政府顯著擴大支出和投資,進而支持需求回暖;另一方面,如果本年度大力度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將顯著推動各級政府加快“兩重”建設和公共產品提質升級。

當然,在一攬子重大政策開始實施時,短期波動難以避免,所以不能操之過急。

經濟觀察網:刺激政策是否仍處於進一步出臺的過程中?

張立羣:我認爲目前正處於一攬子重大政策出臺過程中,政策具有系統性、複雜性且力度巨大,因此全面落地和展現成效可能需要一定時間。

經濟觀察網:在你來看需要多大的刺激規模?

張立羣:我認爲中國超長期國債的發行空間非常大且需要顯著擴大。2009—2010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佔到當年GDP的10%以上(2009年中國名義GDP爲35萬億元左右)——因爲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配套,實際規模遠高於4萬億元。而去年名義GDP是126萬億元,以此計算,刺激政策的規模應該在10萬億元以上的級別。

經濟觀察網:你如何看待政府投資在新一輪刺激政策中發揮的作用?

張立羣:有些觀點認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最高而政府配置資源效率偏低,這種觀點存在偏頗之處。

首先,產品供應大致可分爲商品與公共產品兩類。公共產品在各國的國計民生中必不可少,公共產品具有公益性、普惠性等特點。公共產品建設項目的重點不是投資回報率,而是關注爲廣大人民羣衆帶來高質量使用價值。例如中國水網、防洪減災等大型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城市管網向地下綜合管廊體系升級等。很難期望這些項目擁有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許多市場化投資機構對這些產品也不關注,但這些產品又不可或缺,因此必須依靠政府去推動。

很多人從市場角度批判政府在建設公共產品中並未獲利,尤其由於缺乏約束機制,個別地方政府建設了一些政績工程。但需要看到,由各級政府推動的公共產品建設對推進城鎮化、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加強城鄉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客觀和全面地評價政府投資非常重要,不能認爲政府投資就是大興土木和政績工程。例如,如果沒有2009—2010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中國就無法建設完成世界領先的高鐵體系,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當前,公共產品正處於“從有到好”的重要歷史階段,現代化的城鎮體系、產業體系和農業體系離不開高質量、高水平的基礎設施體系支持。因此,目前由政府主導的公共產品投資至關重要。

此外,政府公共產品投資也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因素。當前,由市場引導的需求收縮正朝着自我加速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循環只有通過政府大規模擴張公共產品投資才能打破。只要政府投資規模足夠大,必定會帶動企業訂單普遍增加、生產和投資活動普遍活躍、就業形勢好轉,進而促進消費需求全面回暖,消費也最終將逐步替代公共產品投資成爲訂單增長主力。

經濟觀察網:我們能從2009—2010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中吸取什麼經驗和教訓?

張立羣:我們需要在項目選擇上更科學,戰略性規劃體系要更完善。

相比2008年,圍繞19個城市羣發展規劃等,現在我們的項目儲備和選擇能力已經明顯提高。如果現在不去投資做這些公共產品,坐等貨幣投放沉澱,坐等需求收縮,我們將喪失重大機遇。因此,目前應該正確認識並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產品投資的巨大潛力。

同時需要看到,2009—2010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爲我們完成了大量多年想做而沒有能力完成的大事。當年,市場認爲4萬億元是一個很大的刺激規模,但回頭來看,相比2023年126萬億元的GDP總量或超21萬億元的財政收入,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並不大。因此計算髮債的空間必須從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出發,中國完全有能力在現在發行超過10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

如何告別“下行壓力”

經濟觀察網: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困難是什麼?

張立羣:2024年前8月,消費和投資累計同比增長率持續下降,這表明儘管我們在擴大內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內需仍呈下降趨勢。從產能利用率下降、就業壓力等方面也可以分析看到,生產能力有明顯過剩。

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目前由市場引導的需求收縮以及宏觀經濟總量失衡問題。面對這樣的形勢,出臺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是非常必要的選擇。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從供給角度看,中國GDP的潛在增長率仍在8%以上。因此必須儘快在擴大內需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扭轉宏觀經濟供求總量失衡及其所導致的經濟增速下降。

經濟觀察網:近幾年,中國經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張立羣: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處於複雜變化的階段,包括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圍繞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下的經濟增長進行了諸多探索。但在此過程中,各方對於需求收縮及其引起的宏觀經濟總量失衡和經濟增速下降未給予足夠重視。

當中國經濟增速從兩位數持續滑落時,有很多學派和觀點,從不同角度支持我們要容忍經濟增速下降和需求收縮的發展。比如供給學派、生產函數方法測算投入產出、資本投入產出率下降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等。這些觀點認爲當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後,經濟增速會普遍下降等。

20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要注意經濟下行壓力。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這意味着政策層已經開始關注需求不足的問題。然而三年疫情導致許多政策的推出被推遲。

因此總的來看,需求收縮和宏觀經濟總量失衡問題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也是一個自我加速的過程——經濟增速下降會導致收入增速下降,進而導致需求增速下降,最終導致需求收縮進一步發展。一旦經濟增速降至6%以下,收縮強度將明顯提高。

經濟觀察網:與1998年前後或2008年前後相比,目前面臨的經濟困難程度有何不同?

張立羣:即使同樣面臨經濟增長困難,1998年與2008年前後的GDP增速仍顯著高於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經過近十幾年的持續下降,目前各方面收入的下降深度比1998年和2008年前後更嚴重。這也意味着,支持企業投資、消費的基礎比前兩個時期更差,現在部分困難企業甚至無法還債、發放工資等,這導致需求增長受到很大的影響。

經濟觀察網:你如何預估明年、後年乃至更長遠的中國經濟增長?

張立羣:從上述分析來看,中國經濟正處於蓄勢待發階段。回彈的力量包括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以及力度越來越大的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的持續加力。據此測算,預計今年第四季度下行態勢可能還會有所發展,但觸底回升前景非常明確。一旦經濟增長進入回升期,回升期將持續較長時間,GDP增速的回升期與過去十幾年GDP增速的回落期將大致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