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豐數智觀察 | 從洗碗工到AI教母,李飛飛如何完成逆襲?

“章豐數智觀察”視頻號由浙江省經學會常務副會長章豐主理,依託其20年政府和媒體工作、10年大廠和行業服務經驗,專注解讀數字經濟領域重要動態。

本期視頻聚焦“AI教母”李飛飛的最新自傳《我看見的世界》,爲大家解讀這本關於熱愛、成長、科技和未來的好書。以下爲文字版,共計2627字。

今天和大家聊一位AI圈的牛人,她從中餐廳打工妹逆襲藤校,23歲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29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畢業,36歲晉升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45歲成爲美國三院院士,她就是被稱爲“AI教母”的李飛飛。

大家好,我是章豐,一個什麼都能聊的數字經濟觀察者。

最近李飛飛出版了一本自傳,書名是《我看見的世界》。如果你關心教育成長和科研的話題,或者你希望瞭解人工智能從學術奧秘轉變爲頭條新聞的精彩歷程,這本書裡都藏着激動人心而又富有啓發的答案,這是一本我五星推薦的好書。對我來說,類似的閱讀體驗,上一次還是14年前讀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

這本書的寫作也很有特點,我把它總結爲“一半是生活,一半是科技”。按照時間線,李飛飛把自己的人生歲月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史編織在一起,就像這本書的書名《The Worlds I See》,一語雙關,既是指她個人所經歷和看到的世界,同時也是人工智能從學術到產業幫助人類看見的世界。

在這本書裡,你不僅能夠讀到一位頂尖科學家穿越青春期的迷惘,一路克服移民求學科研的種種困頓,升級打怪的心路歷程,也能跟隨李飛飛的足跡,走近人工智能領域的一位位優秀的學者。

這本書對我的觸動最大的點有三個,分別是家庭、科研和人本主義。

01 家庭

先說家庭,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的出場設置,家族的基因是一個人的饋贈,也是一個人的枷鎖。李飛飛的成長史,是一部關於熱愛和天賦被激發、被保持、被弘揚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她的父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李飛飛的父母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但是這一對擁有很高天分的夫妻,爲了一個自由的環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並且決然地選擇從相對舒適的中產生活出走,來到陌生的國度。

李飛飛全家福

關於她的父親,李飛飛在書裡寫了一個細節:他總是在尋找各種機會表達自己的立場,遊走於愚弄和顛覆之間,樂此不疲。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通知每個孩子準備統一的白襯衫,參加即將舉行的全校運動會,父親仔細讀完參會要求,臉上露出了頑皮的微笑,表示自己一定會一絲不苟地執行每條指示,但等到運動會那天,在一片白襯衫的海洋裡唯有我的襯衫上是彩虹色的鈕釦。

如果說李飛飛強烈的好奇心源自父親,那麼爲這份好奇心指明方向的人,則是母親。李飛飛本科畢業,移民家庭的困頓讓她萌發了放棄科研夢想去接受一份華爾街高薪offer的念頭,她去徵求母親的意見,媽媽只問了她一句“這是你想要的嗎”,李飛飛回答“我想成爲一名科學家”。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面對我的含糊其詞,母親的迴應總是一針見血,速度之快,讓我得花點時間才能反應過來,三步絕殺,一劍封喉。我要去讀研究生了。

在之後的數次重大的人生抉擇中,父親的浪漫主義和好奇心拯救了李飛飛,而母親的嚴謹和執着在人生的關鍵路口喝止了她的動搖。這裡有大量動人的細節,只能你自己去閱讀當中慢慢體會了。

02 科研

書裡最大的篇幅還是關於李飛飛的科研生涯。說起來人工智能其實是一個翻紅的概念,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就出現了,那時美國一批計算機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被稱爲“達特茅斯暑期研究提案”的構想,他們打算找10個研究生,花上兩個月的時間來讓計算機程序變得像人一樣的智能。這個計劃今天看來實在是過於天真,也算是代表着人類的“無知者無畏”。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人工智能誕生

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研究者們前仆後繼經歷了至少三輪所謂人工智能的“冬天”,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李飛飛見證過上世紀90年代人工智能的寒冬,也經歷了千禧年之後的復甦,而當下正身處於人工智能炙手可熱的浪潮之中。這些細節在書中都有大量的以李飛飛爲第一視角的描述和思考,輪廓鮮明,筆觸細膩,比讀純粹的科普文章過癮很多。

李飛飛在學術界最有影響力的成果之一,是創建了圖片數據庫ImageNet。張亞勤對此有個評價:“李飛飛創建的ImageNet是圖像深度學習的第一個油田,爲人工智能的發展做出了基石性的貢獻。”書中完整地展示了李飛飛形成研究思路,並且在巨大的質疑和不確定中,和她的第一位博士生鄧嘉合作,最終完成ImageNet項目的艱辛歷程。

驚心動魄的科研背後藏着三個我十分服氣的洞察。

第一個是關於熱愛。茨威格在《人類羣星閃耀時》裡面寫道“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所有成大事者都是“因爲熱愛,所以堅持”。

第二是關於企業家精神。科研和創業一樣,要開創一個新的領域,必須具備對風險、對不確定性的包容乃至偏好,必須具備一種盲目的樂觀才能夠穿越質疑,九敗一勝。

第三是關於運氣。所有的突破性創新往往需要藉助一羣人,集結一個時代的最新變量。

ImageNet是一個包含了2.2萬個類別、多達1500萬張人工標註圖片的巨大項目,在當時與其說是一個科研項目,更像是一場豪賭。在最困難的時候,一位研究生向李飛飛介紹了亞馬遜的衆包服務平臺“土耳其機器人”,最終是互聯網、搜索引擎和衆包技術成就了ImageNet。之後爲了推廣ImageNet,李飛飛發起了基於ImageNet的視覺識別挑戰賽,在連續兩屆的頹勢之後,多倫多大學的一個參賽團隊藉助被冷落了20多年的卷積神經網絡,實現了成果的突破,而算法背後是電子遊戲市場催生的、英偉達的商用GPU的算力加持。

書裡李飛飛有一段小小的幽默,她寫道:所以在2012年初的某一週,當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圖形處理器,忙於渲染抖動的機槍、成羣結隊的殭屍和彈片飛濺的爆炸時,有兩臺圖形處理器卻在多倫多的某個地方將一種新型神經網絡從理論變爲現實。在李飛飛科研生涯的至暗時刻,智能時代的三件套——算法、數據和算力,順利會師,相互成就,名滿天下,這何嘗不是一種運氣。

03 人本主義

說完科研,最後聊一點人本主義,這也是李飛飛在自傳裡爲自己的職業生涯鉚定的“最新的北極星”。

李飛飛是一位比較早的具備人本主義意識的人工智能科學家,這種自覺的意識部分來源於她對患病的母親長期的照料,也來自於少年時期在母親影響下大量的人文經典書籍的閱讀。從人本主義出發,她對AI的擔憂包括了在具備偏見的語料餵養下,人工智能的價值觀對齊問題,也包括了少數族裔女性在AI領域的平權等等。

爲此,她聯合發起了斯坦福大學以人爲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她的學生一起實施了AI4ALL的公益項目,向有色人種學生和經濟困難學生等邊緣羣體,提供學習幫助。

她在書裡寫道:科技革命必須深深根植於人類奮鬥的基礎之上,必須尊重全球社會的集體尊嚴,必須始終牢記自己的起源。因此,人工智能革命必須明確的“以人爲本”。

好了,這本書的介紹就到這裡了。真正的收穫和樂趣,還得你自己在閱讀當中去體會。最新的消息,李飛飛博士也在空間智能方向開始了她的新一段創業。我們期待在人工智能大爆發的時代,李飛飛能夠帶領我們看見一個更大的世界,那將會是一個社會更有活力、普通人更有尊嚴的新世界。

文 | 章豐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