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霞:飛凱材料自曝遭“合同詐騙”,企業或存內控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中新經緯3月27日電 題:飛凱材料自曝遭“合同詐騙”,企業或存內控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作者 張翠霞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

近日,飛凱材料自曝遭遇一起1.86億元的“合同詐騙”,涉及上市公司清越科技和億都(國際控股)。據飛凱材料透露,該事件起源於2021年的貿易合作,直到2023年底發現異常情況並報案。在此期間,飛凱材料業績大漲,但自曝被詐騙後稱將影響2023年業績。目前,深交所已對飛凱材料下發《關注函》,要求其詳細說明相關情況。飛凱材料公告將延期至3月29日前回復。目前,真相尚未揭曉。

上市公司在簽訂合同時,常常面臨着多種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源於盡調不足、合同條款不明確、合同形式與效力問題以及法律諮詢和審查的缺失。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詐騙類型五花八門,但大體可分爲電信詐騙和合同詐騙兩種。合同詐騙尤爲複雜,包括收購案簽約大額訂單、被犯罪嫌疑人偷樑換柱等多種形式。

爲了預防簽訂合同時遭遇詐騙行爲,上市公司需要在幾個關鍵維度上下功夫。首先,盡調工作必須更加完善。在簽訂合同前,應對交易對方進行詳盡的信用和資質調查,包括企業工商登記信息、股東結構、過往訴訟記錄等,以確保其主體資格合法性和商業信譽。其次,合同條款必須清晰明確,尤其是涉及價款、履行方式、違約責任等內容時,應儘可能清晰明瞭,以防止欺詐性條款的存在。再次,還要特別注意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免責條款或隱藏的陷阱等。

此外,合同的形式與效力也至關重要。合同必須符合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具備書面形式,且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否則,合同可能無效,從而爲欺詐行爲留下空間。因此,在簽訂合同時,上市公司應給予法律諮詢和審查足夠的重視。對於重大複雜的合同,應請專門的律師進行審覈,以確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防範潛在的法律風險。

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頻遭詐騙,涉及電信和合同詐騙等多種類型,金額從數百萬到數十億不等。這些詐騙行爲對公司業績產生負面影響,相關責任人也受到監管處罰。創意信息和匯金股份等公司在簽訂合同時被騙;特發信息則因收購深圳東智而受害,後者通過財務造假提升估值並騙取信任。電信詐騙方面,海普瑞、大亞聖象等公司被僞造郵件矇蔽並打款。

上市公司被騙事件頻發的原因主要是企業內控機制不完善。部分上市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公司治理機制存在問題,可能就會導致被詐騙。因此,從源頭上來說,上市公司應該查遺補缺,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對於那些已經發生被騙事件的上市公司,妥善處理後續事宜至關重要。這不僅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還能恢復投資者的信心。上市公司應積極報警,配合調查取證工作,並根據資金流向和相關負責人等線索來追蹤資金。同時,加強內控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增加審覈環節、完善法務配套等,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合同詐騙等風險。(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