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翻譯“中國龍”

隨着甲辰龍年到來,“loong”火了。在很多場景中,“龍”不再被翻譯爲dragon,而是loong。比如,2024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 Chenchen”;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在報道“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把“龍年”譯爲“Loong Year”,把“龍舞”譯爲“Loong Dance”。

其實,至少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學者對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提出過質疑。原因很簡單,中國龍與西方龍不僅形象完全不同,在各自語境中的寓意也南轅北轍。

先來看形象。

中國龍的基本形象是五爪金龍。宋代古籍《爾雅翼》形容其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西方龍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有點像“會飛的大蜥蜴”,而典籍中則稱其“有類似美洲獅的身體、兩隻巨大的蝙蝠翅膀或者羽翼、四條腿、一個有些像馬的頭,並且有角及鱗片”。二者八竿子打不着。

再來看寓意。

中國龍代表着吉祥。我們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在古代中國,農民們會向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學子們寒窗苦讀,爲的也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鯉魚跳龍門”。而在西方古典傳說中,龍大多數時候被賦予惡的形象,這一點,在西方影視作品《權力的遊戲》《梅林傳奇》等中都有體現。

如此看來,將中國龍與dragon互譯確實欠妥。而且,隨着中西方交流互動越來越多,很多西方人已經瞭解到,中國龍與西方龍完全不是一碼事。

翻譯不是某一種語言的內部問題。由於牽涉了兩個語系和許多國家,而且還要挑戰業已形成的翻譯習慣,更改翻譯並推而廣之操作難度非常大。翻譯追求的是“信達雅”。將中國龍與dragon互譯,連最起碼的“信”都沒有做到,“達”與“雅”更無從談起。尤其是對於中國龍這樣一個承載了重要文化含義的詞,重新考量翻譯問題理所應當。

“信達雅”的翻譯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舉兩個中文語境下的例子。

比如,可口可樂(Coco Cola)。19世紀20年代Coco Cola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曾被譯爲“蝌蚪啃蠟”。乍一聽這個名字,您聯想到了什麼?是不是“味同嚼蠟”?就衝這名字,您還打算喝嗎?後來Coco Cola方面也意識到問題,登報徵詢新名字,並最終更名爲可口可樂。

再比如,奔馳(Mercedes-Benz)。無論從語音還是從語義上來看,“奔馳”這個翻譯都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按照Benz的英文發音直譯爲“笨死”,誰肯買呢?

這就是翻譯的力量,或者說,是源於文字本身的價值含義和文化內涵。

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大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着,讓世界讀懂中國,不僅需要講好中國故事,更需要講好跨文化的中國故事,準確地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傳遞中國釋放的善意。從這個意義上講,做好跨文化的主動表達非常重要。

從“Dragon”到“Loong”,其意義不僅僅是換了一種翻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 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