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生態、綠電難平衡 專家直指3問題
海洋生態保育與離岸風電開發難雙贏,行政院環保署前副署長、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直言,政府應與地方民衆做好溝通,才能避免爭議。圖爲白玉藻礁。圖/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提供
海洋生態保育與離岸風電開發難雙贏,行政院環保署前副署長、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直指臺灣現況有3大問題,包括事前未做好生態調查、規畫草率、海洋空間規畫人才缺乏;追根究底,政府要有通盤規畫的能力,中央相關部會和全臺海洋系所應強化培訓專業人才,重點是與專家、地方民衆做好溝通,才能避免爭議。
邱文彥表示,海洋空間規畫在國際上的基本原則是「陸海交互作用」,意味規畫離岸風場時,不能只想到風場設置地點,而要通盤考量電纜和接收設施、配電系統如何在陸域和海域間銜接,也要釐清上岸地點是否爲環境敏感區,尤其桃園藻礁議題備受關注,維繫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相當重要。
「既然開發和保育要兼顧,必須瞭解當地有無特別的生態環境,開發廊道後會產生什麼衝擊?」邱文彥說,風電業者施工時通常採用「犁埋法」,挖開地表、埋設電纜的過程勢必破壞海岸的地貌和生態系統,因此事前應先做好生態調查,才能判斷共同廊道通過何處衝擊最小;做好調查也是政府的職責,不該讓業者自己搞定環評。
邱文彥指出,臺灣缺乏海洋空間規畫人才,「做都市計劃的人不懂海洋,從事海洋工作的人不懂規畫」,海洋相關係所應思考強化培訓,包括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保育署、海委會也可推廣相關課程,讓學規畫的人熟悉海洋生態系統觀念。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施仲平說,桃園藻礁問題在市府規畫設置重要溼地後,雖暫時解決,但同時凸顯能源署規畫流程粗糙,未來應設法完備相關規定,並廣開公聽會、說明會釐清民衆和環團的疑慮,「不是能源署找了專家,自己決定後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