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荒誕的紀錄片裡,隱藏着最真實的美國
今天的內容,可能會顛覆你對紀錄片的舊認知。
先思考一個問題,紀錄片最重要的是什麼?
真實?真相?非虛構故事?
別急着脫口而出。下面這部紀錄電影,有人評價它“無聊”、“玩笑”、“像動態壁紙”。
但,轉換視角去看,它恰恰是在從紀實影像“忠實紀錄”的原點出發,指引觀衆去思考——表象與真實間的距離。
《美利堅合衆國》。一部“枯燥”又充滿“荒誕”與幽默的紀錄片。導演是詹姆斯·班寧,美國獨立電影製片人,同時也是實驗影像導演,教育家。
影片用52個100秒靜態長鏡頭,表面看以地名爲名,風景作爲建構主體,展現美國50個州和2個地區,不同的自然景觀。實則將這些自然景觀和空間的組合鏡頭,融合成一副完整的美國肖像。
說它枯燥,是因爲整部片子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人物。影像也是未經剪輯的圖像。100秒,如果你只看見樹:
或者青草地:
可能很快就昏昏欲睡。
說它“荒誕”,主要是影片製作方式。
導演並非實拍,而是利用智能定位實景地圖工具,在自己所在的加州,完成了這部作爲時間函數的景觀紀錄電影。
所以,這是一部“反紀錄片”的紀錄片電影。
導演從具體走向抽象,用自然影像“虛構”了一張完整並實用的美國地圖。並使用數字技術,把最簡單的「虛構的真實」延展開給觀衆看,讓觀衆思考——
真實真的存在嗎?
數字時代,信息隨着互聯網的傳遞,失真度越來越大,我們看見的是「表象」還是「真相」?
也讓紀錄片創作者思考——
用時間和事件串聯故事的邏輯,真的正確嗎?
「虛構的真實」有沒有可能讓真相越來越遠?
由於認知、視角不同,同一個故事事件完全可以給不同觀衆截然相反的觀後感受,我們會不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模糊了「忠實紀錄」的「真實性」?
爲了探尋上述問題的答案,找到真實與虛構理念的理論根源,討論非虛構故事的發展和應用,我們邀請了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紀錄片導演孫紅雲老師,推出一門紀錄片拉片課程。
掃描二維碼 諮詢報名
課程共選擇八部影片,都是入圍過三大影節,形式上最有創造性的片子。
最核心目標是:重塑對紀錄片的認知。
下面是片單:
爲什麼「後真相」時代,需要重塑對紀錄片的認知?
「後真相」時代,大衆對客觀事實的“真實性”的理解正在逐漸失去影響力,個體觀點和情感訴求越來越重要。
在“真相”被精心策劃、過濾和通過社交媒體的鏡頭觀察的這個世界裡,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唯一區別,在於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角。
當事實與虛構之間無法劃出一條清晰的界限,真實影像也變得虛實難辨。而創作者記錄真實生活中的事件,必然會加入個人詮釋,因此,“紀實影像”在某種程度上,同樣具有“戲劇效果”,也必然存在真實與虛構的模糊。
理解現代非虛構影像記錄,需要跳出本文,從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如詹姆斯·班寧的《美利堅合衆國》。如果你只看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單幅畫面,就看不見在虛構背景下,被勾勒出來的“美國”的全貌。也看不到班寧表達的,地區的同質化,以及文明斷層。
如何表達、理解故事文本,折射出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反之,也是瞭解世界、瞭解自己的工具。
爲什麼說,這門課能重塑你對紀錄片的認知?
你是不是也這麼看紀錄片——
關注片子講了什麼事件?故事講得好不好?指向了哪些現實問題?
故事即表象。「後真相」時代,傳統的理解紀錄片的思維,已經顯得籠統、模糊、簡陋。
課程選擇的八部片子,無論從敘事手法、美學藝術、價值觀、倫理表達上都極具創造性。
比如,講無差別射殺的《校塔槍擊案》,導演有意識將文本與現實剝離。引導觀衆和紀錄片創作者思考紀錄片文本建構也可以是創造性的。
比如,探討人性複雜的《鴿子隧道》,你會看到紀錄片的採訪也可以很電影。
以及指向現實的情感關係探討——父子、母女、夫妻,家庭權利關係。從公共空間,退回日常場景,更深層思考人性的複雜。
最後,總結一下這門課的價值:
1. 值得跟學的老師:理論實踐融會貫通
孫紅雲,在紀錄片領域,學術和實踐,兩手抓、兩手硬的專家,除了她,你還能想到別人嗎?
譯著作品《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伊文思與紀錄電影》、《危險地活着》。出版作品《真實的遊戲:西方新紀錄電影》。拍攝紀錄電影作品《在少林》,入圍邊鋒國際紀錄片節 (Doc Edge) 競賽單元,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SFIFF) 長片競賽單元。
受邀作爲第22屆“人與環境”國際電影節 (BIFF) 開幕影片。入圍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單元。獲得“俄羅斯紀錄電影電視協會大獎”,被評委贊爲“紀錄電影藝術的交響曲”。
豐富的學術研究經驗,紮實的電影史知識,足夠的理論與實踐經歷支撐,綜合決定了她更有能力用全知視角、更客觀帶你分析作品。同時帶你進入電影史的座標系裡,結合電影思潮的起落,更深刻理解記錄電影的敘事與美學。
2. 打破權威敘事,提供多元且全新的視角
16天時間,孫紅雲老師將引介經典和前沿的學術思想,借鑑不同的理論思考方法,帶你挑戰分析8部“反常規”、有創造性的紀錄電影,帶你打破權威敘事,挑戰對紀錄片的認知和研究。
經典理論、前沿理論,結合優秀影片案例,從多個視角理解,當紀錄片文本不等同於現實時,如何評判紀錄片好與不好?如何更好理解紀錄片?以及,如何在創作中做到文本之外?你都可能在這門課裡找到答案。
3. 與當代語境結合,更開闊理解真實世界
紀錄片所呈現的「紀實影像」,不一定是真實影像。但,是出發去往「真相」的「原點」。
八部影片聚焦「社會現實」、「情感關係」兩大議題,無差別攻擊、女性主義、親子關係、家庭權利關係等生活議題,都能在拉片過程中依據現實案例,得到多元視角探討。同時打破常規思維,更好理解當下與未來的現實世界。
4. 拉片的目的: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先從文本、導演、理論思潮、影像開始研究。技術層面,從選題、籌備、拍攝、 剪輯、配樂……還原導演的整體創作過程,把片子拆細,拆透。
在老師的講解指導下,理解導演創作過程, 精準找到背後的理論支撐,進而從原理和操作技法兩個層面,同時提升自己深度理解電影文本的能力。
下面是完整課程說明:
開課時間就在明天。抓緊報名↑↑↑
作者丨輕舟
排版丨pelyliu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益 起 推 薦
關 注 【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