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張文宏:早餐不能喝粥!白粥成“垃圾食品”?

之前,張文宏醫生的一篇講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講話圍繞的核心是疫情期間早餐該怎麼吃。

原話是這樣說的: “你家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疫情期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的重視,好不好,絕不要給他吃那些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的,高蛋白的,每天早上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出去,好吧,早上不許吃粥,我跟你們講,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雞蛋牛奶,好吧,還有高營養的三明治。”

當時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公衆號紛紛就該講話發表自己的意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篇題爲《說真的,白粥還是少喝點吧!》的文章。它將白粥單獨擇出來,大力抨擊,呼籲大家少喝或者不喝白粥。

一時之間,早餐桌上的一碗白粥似乎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詞。對於從小就吃慣了清粥小菜這樣的中式早飯,喝牛奶、吃三明治就是“渾身不得勁”的老百姓來說,早餐到底該怎麼吃成了一道無解的難題。

有一點大家要明白,“早餐必吃雞蛋牛奶,不準喝粥”顯然是純現代營養學的觀點。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我們爲什麼不也聽一聽中醫的說法呢?

在中醫看來,粥是不是如同張醫生所言,真的“一無是處”呢?顯然不是。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五穀爲養”,當然後面的幾句也不可忽視: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不管怎麼說,最最養人的都以五穀爲最先,這究竟有什麼門道呢?

走進中國廚房,就走近了中醫。中國美食的背後,蘊含着中醫的養生之道。

每每說到此處,總忍不住讚歎古人的仁慈之心,即便不懂中醫,也能在美食裡滋養身心。

在中國很多地方,一直保留着早餐喝粥的習慣,這是爲什麼呢?

我們來聽聽宋代的社會精英——張耒如何說,他專門寫了一篇《粥記》,說道:“每日清晨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相得,最爲飲食之妙訣。

杏林君提示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

爲什麼我們主食要選擇五穀呢?

《黃帝內經》講:“五穀爲養”,養的是生命。從中醫角度來看食物,看到的不是食物的有形之體,裡面含有什麼營養元素,而是無形的能量,也就是上文說的穀物中的“谷氣”。

穀物是什麼呢?是種子!種子是什麼呢?

種子帶有生生之機,種子可以破土而出,可以長成一棵蒼天大樹,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粒水稻的種子,可以演變成一片金黃色的稻田,這就是中醫裡看到種子的無形能量,一粒種子蘊含着生命所有信息。

早上起來,陽氣升發,身體裡有一股生生之機在甦醒,此時一碗粥裡帶着滿滿的“谷氣”,也就是穀物的生髮之氣,與身體同頻共振,自然是天人合一,滋養身心。

早晨7點~9點,是胃經最旺的時段,粥非常細膩柔軟,容易被胃消化,此時喝粥就很可以養胃氣,迅速生津液,滋潤濡養身體,充養血脈。

如果津液不足,我們會感覺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燥等,嚴重不足時就會生病。

當我們喝完粥後,待到9點至11點,脾經當令,就將精微物質運化輸布到全身了,真是極妙!

脾胃不好,不妨喝些“米油”

對於脾胃不好的朋友們來說,早上起來也可以喝一些“米油”來養脾胃。

李時珍說:“嬰兒食米油(備註:加輔食後),百日則肥”;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道,“米油可代參飲”;

趙學敏撰寫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於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

米油和米湯不同,是粥熬好後,上面浮着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裡叫做“米油”,俗稱粥油、粥皮。

幹了後會變成一層薄如蟬翼的“粥衣”。

帶着覺知去吃飯

以上就是早上喝粥背後的中醫思維,特別強調的是:

不要誤以爲中醫要求人人都需要喝粥,中醫更強調“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尊重每個生命的不同,尊重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所有的醫學理論都只是參考,用於啓迪我們的思考,且不可一刀切看待問題。

簡單來說,喝粥雖然好,但是中醫並非要求所有人要喝粥,而是根據當地環境氣候、個人體質等飲食,綜合來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早餐美食。

中醫提醒我們帶着“覺知”去吃飯,帶着“覺知”去尊重自己的身體感受,而不是用“抄作業”的心態去照搬某種飲食結構。

如果早餐喝粥讓你難受,就不要堅持;如果早餐吃饅頭喝豆漿,感覺一天元氣滿滿,爲何要放棄呢?

如果早上喝牛奶、吃雞蛋,就是容易積食,爲什麼還要堅持呢?

我們不能被某個理論、某個觀念困住。辯證思考,是中醫的靈魂,對待一碗粥,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