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葉的陪伴中成長 | 三十而“勵”,向陽而生

記得第一次接受上海教育電視臺採訪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作爲上海年輕教師代表,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從此後,就與綠葉臺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爲一名年輕老師,我經常會打開電視先看綠葉臺,許多經典節目,到現在還有印象。我在電視屏幕上聽於漪等名師上課,還通過招生快訊來了解最權威的考試信息。在綠葉臺的陪伴下,我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逐步成爲虹口區青年教師"十百千工程"中十個重點培養對象之一,並被評爲中學高級教師、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擔任了中學副校長,在參加市和區的一些活動時會接受綠葉臺的採訪。原先在鏡頭前會十分緊張,接受採訪多了,就逐漸變得放鬆,並會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

2008年至2014年期間,我擔任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在去奉賢區人民政府工作一段時間後,2017年再回教委擔任副主任。在教委工作期間,我和綠葉臺在教育行政工作上有了更多密切的關係,有一段時間我甚至把綠葉臺的相關同志當成了基教處的一員。長時間與綠葉臺的領導和記者們建立的良好關係,讓我深深理解,在教育廣受關注的變革期,善於用好媒體是教育行政工作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市教委推出新的政策或者召開重要會議時,總會邀請綠葉臺來參與報道,有時候還會安排一些深度訪談。比如在全國"愛眼日"裡,在教育電視臺專門製作了《有遠見,不近視》的護眼直播節目,做好眼睛健康科普。我積極主動地支持綠葉臺圍繞基礎教育的重點難點問題,做一些服務家長和孩子們的節目。

2022年綠葉臺製作了"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活動,我作爲首講嘉賓,演講的題目叫《育人地平線》,雖然離開學校和課堂已經很多年,但是一到電視臺的攝製舞臺上,面對着家長和孩子們,我馬上回到了當年在學校裡的情景,找到了做老師的感覺,因爲我深刻體會到,綠葉臺是一個大平臺,我在屏幕前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改變一個家長,幫助一個孩子,這就是媒體的力量,這也是教育的力量,更是30年來上海教育電視臺一直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們關注喜愛的根本原因。

1995年我加入了中國民主促進會,從此開啓了作爲一名黨派成員的成長之路。2002年起我連續3屆當選爲市人大代表,作爲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從一名參政議政的新兵,到積極爲教育改革發展鼓與呼的明星代表,綠葉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每次上海兩會召開時,綠葉臺的記者們必然會來找我,讓我談談對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體會以及對熱點教育問題的看法。我也逐漸從被動接受採訪,轉變爲主動找綠葉臺記者,宣傳自己關心的教育問題和建議、提案,從而通過媒體的放大效應,使自己的參政議政意見能夠產生更好的效益。

2018年起我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由於採訪全國兩會的名額限制,綠葉臺的記者無法進入會場和賓館採訪,但令人感動的是,綠葉臺從來沒有缺席兩會的報道。我記得,在北京春寒料峭的室外,綠葉臺的記者們默默守候,在寒風中努力找尋每一個機會採訪代表和委員,並把最新最熱的信息傳回到上海,讓熒幕前的忠實觀衆對全國兩會有一個更深瞭解。

因爲被綠葉臺的記者們所感動,我也會努力動員一些委員去賓館外接受綠葉記者們的採訪。特別是過去三年的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都是封閉管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主動擔任綠葉臺的"委員記者",配了自拍杆、輔助燈光,安裝了視頻處理和傳輸的軟件,在全國兩會期間拍一些視頻,甚至會去採訪姚明、楊揚、唐江澎等委員,把採訪視頻傳給綠葉臺。

現在我雖然已經調離教育系統到上海科技館工作,但科技館服務的主要對象還是青少年,做科普工作也就是教育工作,因此依然是和綠葉臺緊密相連的。我到了上海科技館後創辦了"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活動,舉辦了多場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也總積極邀請綠葉臺來參與報道。相信今後上海科技館和綠葉臺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合作機會和思想碰撞的活動。

(作者爲上海科技館館長)

作者:倪閩景

文:倪閩景 圖:資料照片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