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義,“酸果子”帶來“甜日子”

近日,記者來到揚眉鎮揚眉寺村葫蘆洞山林裡,發現即便前方的果農拿着鐮刀開路,但滿山的茅草還是時不時割得人身上生疼。

“到了!”果農張忠東指向前面的一片林子。這裡就是南酸棗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

林下,有不少落下的金黃色果實。記者隨便撿起一顆擦了擦塞進嘴裡,不禁酸得眯起了眼:“嗬!又酸又澀。”

跟在記者身後的江西省南酸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繼延笑道:“這果子人吃一顆就要酸倒牙,但卻是黃麂、山羊等野生動物的‘美味佳餚’。”

如今,這種果實在南昌大學的助力下,已成了當地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致富果。“酸棗糕、酸棗粒就是用南酸棗做成的。”劉繼延介紹,小小的果實,成就了一個年產值超5億元的大產業,帶動2000餘戶農民實現增收。

在當地,說起南酸棗糕,就繞不開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從2008年開始,南昌大學便與其展開了合作。從那時起,雙方便緊密合作和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南昌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陳軍介紹,此前,南酸棗的開發面臨着一些困難。“南酸棗果實的營養、質構、風味物質不明,高端產品開發受限。不僅如此,還存在棗糕加工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高、加工副產物存在浪費和污染等問題。”陳軍說。

“針對這些問題,南昌大學‘梅園之家’團隊潛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我們發表了論文40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陳軍說,他們的研究搞清楚了南酸棗“爲什麼好吃”,有了理論基礎,就可以逐一攻破工藝難點。這些研究成果改變了南酸棗加工“果肉基本靠搓、果糕基本靠曬、果皮基本靠埋”等落後面貌,讓南酸棗加工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

走進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空氣中瀰漫着酸甜的氣味,智能化的機器設備在高速運轉,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忙碌着。在這裡,南酸棗經歷了嚴格的篩選、清洗、煮果、剝皮、去核、取肉等工序後,再通過多級變溫乾燥工藝烘乾成型,最後經過切割和包裝,成爲酸甜可口的南酸棗糕。

“我們正在全力開發南酸棗系列產品,不斷延長產品線。”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技術質量管理部經理凌華山說,當地已打造出從種質資源保護和培育,到野果採集、生產、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南酸棗全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了企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與記者一同上山的一位果農介紹,他承包了約50畝土地種植南酸棗樹,進入豐產期後,按照每公斤4元的市場收購價格,除去成本,每畝純利潤能達到2300元。像這樣通過種植南酸棗樹實現致富夢想的案例,在崇義縣還有很多。

從撿拾野果到科學種植,從手工製作到自動化生產,南酸棗從寂寂無聞到家喻戶曉,成爲羣衆增收致富的“甜蜜產業”。目前,崇義縣擁有26萬餘畝野生南酸棗,5萬餘畝人工栽種南酸棗,年產南酸棗鮮果1.5萬餘噸。

作者:魏依晨

版面編輯:陳 慧

責任編輯:張自波

值班主任:楊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