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作家葛取兵新散文集《雲上的村莊》研討會舉行

《雲上的村莊》研討會

鄉愁是什麼?鄉愁就是由家鄉的草木、民俗、風景和食物餵養起來的。日子一久,對家鄉的風物、人事的思念,凝於心聚於神,結成思鄉的情愫。對於遊子來說,家鄉的風物是化解鄉愁最好的神器——

12月8日,在岳陽作家葛取兵散文集《雲上的村莊》首發儀式及研討會上,讀着文章,一股濃郁的鄉愁噴薄而出。

當天,湖南省作協副主席彭東明、沈念,湖南省作協組聯部、毛澤東文學院和《湖南文學》編輯部負責人婁成、劉哲、易清華,岳陽市作協老領導餘三定、梅實、劉祖保、潘剛強、張陽球,岳陽市作協現任領導舒文治、陳瑤、丘脊樑、方欣來、楊厚均以及岳陽部分作家代表,參加首發儀式和研討會。研討會由岳陽市作協主席舒文治主持。

《雲上的村莊》爲葛取兵的第8部作品,共收錄了37篇散文。這是一部以故鄉爲起點的作品,分爲三輯:“鄉人,村莊的靈魂”“鄉食,村莊的味道”“鄉俗,村莊的記憶”,作者從家鄉湘北那片狹小的土地——雲伏衝小山村出發,深入挖掘湖湘的風土人情,探索荊楚之地的人和事,以此表達一種精神的展望,觸及人性的痛點,彰顯生命的尊嚴。

此次研討會引發了作家們對地方性寫作的深度思考。

“《雲上的村莊》既是寫作上的一次返鄉,又是一次遠行。”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文學》主編沈念說,作爲岳陽人,翻開這本書,感到親切、親近,本書充滿了濃厚的情誼,是對過去的回望,對故鄉的回望,是作者的經歷、感受、記憶,涌動着大地之上的勃勃生機。作品不僅寫人,背後更有一個“物”的存在,尤其是在寫地方特色植物時有生態細節,有情感與哲思的交織,個人記憶得到了涌泉般的文學表達,也打開了地域表達的更大空間感,喚起更多讀者的共情。

研討會上,沈念與大家探討地方性寫作的新走向。他認爲,目前人們的鄉村感覺在弱化,鄉村經驗也在發生豐富的變化,對地方性的書寫,既要關注它的地理、歷史、物產、經歷,這是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源,也要注重其精神資源的融合,寫出這片土地生長出來的地方智慧、地方性格、地方經驗。他也談到地方性寫作要處理好實與虛的關係,時刻關注其開放性、流動性,在題材和寫法上創新表達,用更開闊的文學視野,讓作品更有質感,讓故鄉、大地與“我”形成一種新的對話關係,建構一個新的世界。

“《雲上的村莊》,是一壺解悶的酒、一劑療傷的藥、一首抒懷的歌。”湖南省作協組聯部主任婁成對作品進行了文本式精讀分析,他說,作者雖然把全書分爲鄉人、鄉食、鄉俗三個部分,但這三個部分是交織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全書既脈絡明朗又邏輯嚴密,全方位、多角度寫出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表達着他的鄉音、鄉情、鄉戀,寄託着他的鄉憶鄉愁。

“葛取兵的鄉村書寫並不以理性思辨取勝,其鄉愁也少了一份理性與情感的矛盾與糾結,作者毫不猶豫一頭扎進鄉村生活的詩意抒情之中。在《雲上的村莊》裡,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於其兒時鄉村的深深懷念。如果說在作者前輩的筆下,這種深情可以視爲一種矯情的話,在傳統鄉村形態消失的當下語境中,這種深情卻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真情,因爲沒有哪一代人像作者所代表的一代人那樣,目睹着傳統鄉村的遠去,經歷着傳統鄉村不再的無奈。作者總想在這遠去的鄉村打撈一些什麼以安頓自己失落的靈魂。”岳陽市作協副主席楊厚均認爲,《雲上的村莊》以其近乎原始的寫作動機,確保了其文體風格的真誠、本色與純正。第一人稱與作者自我的高度統一,無處不在,是一種難得的在場書寫。

湖南理工學院原院長、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餘三定認爲,本書更多的是對家鄉的人和事、風和物的深情回望,鄉愁濃郁,情感真摯細膩,語言樸實清淡,沒有雕琢但又生動形象,讀來,不少文字像是一首散文詩,值得肯定。而這部作品,也引發了在今天如何去書寫鄉村,如何面對讀者的思考,希望文學“岳家軍”在不斷書寫的同時更加深入思考,寫出更多更好更有影響力的作品。

作家葛取兵(左)向岳陽市“作協作家”之家捐贈新書

會上,彭東明、劉哲、梅實、陳瑤、丘脊樑、肖學文、方欣來等紛紛發言,對作品進行肯定和提出建議,並就地方性寫作如何深化和創新展開了熱烈而富有成果的討論。

據瞭解,葛取兵是岳陽臨湘人、中國作協會員、岳陽市作協副主席,曾在《湖南文學》《湘江文藝》《山東文學》《安徽文學》《當代小說》《青年作家》《當代人》《文學港》等發表作品數百萬字,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等轉載,入選中職語文教材、中高考試卷和50多種選本。《雲上的村莊》列入中國散文100強,於今年7月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歐陽林 李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