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派評論•“銳評”   莫言原創話劇《鱷魚》導演王可然:當代戲劇,聲光電越多越好嗎?

6月28日,莫言原創話劇《鱷魚》在廣東省友誼劇院精彩上演。資深戲骨趙文瑄、凱麗、鄧萃雯等演員的表演將富有文學性的人物轉換成了劇場性的表達,爲觀衆帶來了一出不斷挖掘人性深處的魔幻現實主義話劇。近年來,隨着科技的發展,戲劇舞臺道具和現代聲光電的使用,讓不少觀衆大呼過癮。然而,這種致力於打造沉浸式體驗的“數字藝術”,在《鱷魚》導演王可然看來是與戲劇“劇場性”背道而馳的做法。“我認爲戲劇創作的關鍵要滿足劇場性,因爲戲劇的獨特魅力源自其劇場性,這是影視所不具有的,也是戲劇在與影視競爭中立足的重要根基。”王可然表示,只有在劇場才能夠構建出人對於過去和此刻的夢境,這個夢境是獨一無二的。尊重劇場性,尊重劇場性的技法,絕不是投機取巧和拿來便利的技術就可以做到的。王可然以《鱷魚》爲例,解析何謂真正的劇場性。在《鱷魚》劇末,主人公單無憚在演繹一段近三千字的獨白時,右手通道的演員們用手電筒做了一個重要的戲劇動作,用手電筒的光“逼視”觀衆的眼睛,也逼視着演員們的眼睛,彷彿用這個手段在告知觀衆,現在這個劇場的故事與你息息相關,你不能置身事外。“一個傳統的手電筒的工具,簡單而重要的有力動作,把觀衆和演員的內心同時拉在一個亮度的平臺上,把窺視的慾望和情緒拉滿。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它並不需要複雜的多媒體,但是它就是劇場的技法,就能構建出複雜多維的情感和情緒。”王可然說。

策劃:陳橋生統籌:鄧瓊 吳小攀執行:孫磊視頻剪輯:林丹丹 彭澤祥 實習生 張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