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古蹟參訪月 邀民衆走讀工藝之美
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李幹朗以「雙璧聯輝」地圖,列出保安宮與孔廟可看之處。(遠東建築獎提供)
遠東建築獎邁入第24年,持續關注城市景觀與建築文化,今年也首度協同遠東百貨、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市孔廟與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舉辦「遠東建築獎—古蹟參訪月」,首場「歷史建築講堂」與走讀,6日吸引上百位民衆,隨着古蹟導覽專家林嘉澍,看見古蹟百年風華與工藝之美。
「2022 遠東建築獎—古蹟參訪月」邀請到知名歷史建築專家李幹朗擔任總顧問,專精臺灣史、古蹟維護理論與實務的淡大榮譽教授周宗賢,有「都市偵探」之稱、擅長觀察建築與城市之美的李清志,共同展開「建築歷史講堂」。李幹朗指出,若論古蹟「含金量」,臺北保安宮和孔廟是首選,文化內涵最高。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與遠東百貨總經理徐雪芳也連袂出席6日活動,徐旭東致詞表示,很多人也許到過孔廟多次,每年教師節也總有活動,但少有機會入內仔細參觀;遠東嘗試舉辦古蹟參訪,就是希望大家更懂得欣賞在地歷史文化。他也樂觀表示,這2、3年因疫情大家無法出門旅遊,但「接下來相信會很好」!
李幹朗以手繪「雙璧聯輝」地圖,洋洋灑灑列出保安宮與孔廟10可看之處,包含儒釋道文化、歷史學、地理學、典章禮制、文學、名匠「對場」競藝等。周宗賢由古蹟修復角度指出,所謂古蹟是因應人類生活需要而建的建築物,「因此臺灣有很多爲了向神明祈求而建的寺廟;」且作爲信仰中心,可說是集衆人之力爲神明蓋最好的房子。
周宗賢也指出,古蹟與地方文史發展緊密連結,如保安宮是乾隆年間同安人來臺後,恭請保生大帝坐鎮,也隨着保安宮承載的歷史意識,大龍峒發展成北臺灣經濟、生活、讀書風氣俱佳的人傑之地,有「五步一秀才、十步一舉人」之說。
李清志指出,過去臺灣教育體系對城市古蹟談得少,例如北門雖曾是「城中區」的重要出入口,建築形式也相對完好保留原始設計,但也曾在城市發展中被屈就地夾在高架橋下。近年北門終於能完整呈現原有姿態,李清志以「熟成」形容:「一個社會成熟了纔會欣賞老東西,知道老東西是文化中的精華。」古蹟參訪月8場活動開放後短短3日內近600名名額全滿,就反映了社會的「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