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詐陷憂鬱 醫籲多陪伴、鼓勵求援

62歲的宋媽媽,由女兒帶至門診,她自從去年加入投資羣組後,1個月內向親友集資投入近1500萬,家人擔心被騙,多次起衝突,出現情緒起伏、躁動、失眠、焦慮等情形,家人堅持前往警局釐清後,才知被詐騙。

此後宋媽媽出現愧疚感,憂鬱、焦慮不安、失眠情況也加劇。原來宋媽媽是盼透過投資羣組,讓家人生活更好,沒想到卻對家裡經濟造成影響,自責對不起家人,情緒也愈來愈難控制,經診斷爲適應性情緒疾患合併焦慮憂鬱。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表示,詐騙事件時有所聞,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成爲詐騙的對象,詐騙者利用人性的心理、好奇心、貪婪、恐懼、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等情感來行騙,而社交媒體和網路的廣泛使用,讓詐騙者能夠輕易接觸受害者,建立信任關係,特別是當受害對象心中有所求時,更容易受到誘惑,因此,要時時提高警覺才能避免被騙。

施妍安指出,臨牀上常見發生詐騙後,很多人會吃不下、睡不着,失眠、淺眠、惡夢、半夜易驚醒,凡事提不起勁,整日胡思亂想,想解決問題卻一直解決不了,處在挫折循環中,也因此焦躁不安、生活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常出錯,容易提高交通意外的風險,甚至出現自傷的傾向,當不幸遇上詐騙事件,要勇於求助並就醫。

受害者有時會因身心狀況的異常而短暫喪失求助的能力,或因自尊、面子問題,猶豫不決是否要就醫,因此施妍安提醒,此時親友的角色很重要,一定要多關心他們的身心狀況,鼓勵就醫及時伸出援手。

在治療上,一般會藥物、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藥物會視病情需要調整種類及劑量,主要是用於緩解症狀,通常要服用一段時間後纔會看到效果。心理治療則是要讓個案瞭解被騙不可恥,擺脫自責的情緒,同時增加對自我的認識,提高對突發事件或對生活變化的應對及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