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潭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上海前製造談判籌碼施壓能奏效嗎?

玉淵潭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上海前製造談判籌碼施壓能奏效嗎?(澎湃新聞)

大陸央視旗下政論欄目「玉淵潭天」24日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4月24日下午抵達上海,開啓任內的第二次訪中行程。今年年初,美方就提出訪中意願,美國想來,但溝通,更看重的是行動。可以看到,在這次訪中前,美方仍在通過知情人士放話和媒體炒作某一議題方式,製造談判的籌碼。但想要靠這樣的籌碼施壓,能奏效嗎?

據外媒報導,布林肯這次要接過葉倫的麥克風,接着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葉倫的這個說法,連一些美國經濟分析人士都表示難以理解,這些人認爲,葉倫的言論違背了200多年來西方標榜的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美媒持續拿「產能過剩論」做文章,到底都在說些什麼?

2022年,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導集中在半導體行業。而2023年至今,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導轉移到了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上,其中,新能源汽車尤爲突出。爲了拆解美方的敘事套路,又定向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導中有關「新能源汽車」報導趨勢變化進行了分析。報導量最多的那段時間,正是葉倫訪中的時間。

另一個小高峰是2023年8月23日,這個高峰所對應的節點,是一家全球行業分析機構發佈測算,歐盟預計2030年會從中國進口超過120萬輛電動汽車。

可以看到,中國相較於美國有優勢的產業,在美國的敘事下,都成了「過剩產業」,而每當中國新能源產業展現出競爭力,美媒就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炒作。也就是說,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關注,是對中國經濟亮點和突破的追蹤和關注,這背後,是美國對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焦慮。

而這只是美國敘事套路的一面,對2022年到2023年美媒涉及所謂「產能過剩論」的報導中出現的實體進行了分析後發現,歐洲,成爲了美國渲染中國新能源產業「威脅」的主要對象。

這對應着美國炒作「產能過剩論」非常重要的一重目的,那就是企圖用話語陷阱「綁架」盟友,將所謂「產能過剩論」變成對中國的貿易武器。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還差得很遠。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產銷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爲958.7萬輛,這一年,中國出口了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中國近90%的產能,都在滿足國內需求。這也意味着,對於世界而言,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出口,是優質產能、稀缺產能。

研究表明,要實現綠色轉型,要讓清潔能源的成本降到低於化石能源的成本,市場纔有動力去使用清潔能源。其途徑,是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新能源行業之所以會有規模經濟效應,和其行業特性分不開關係。

首先,新能源行業的總投資中,設備投資佔比高。其次,新能源行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大。最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依賴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當前,把這三項做好,發揮出新能源行業規模經濟效應的國家,只有中國。或許正是因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新能源產業真正的競爭力所在,認識到跟中國在工業生產能力上的客觀差距,美國才發自內心地感到焦慮。

這也就不難理解,拜登政府爲什麼選擇在今年開始對中國智慧網聯汽車進行所謂的「調查」,其實質就是在自家行業競爭力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企圖通過這些「盤外招」來遏制和打壓中國先進行業的發展。

其目的,在於抓住中國最具優勢的一些方面,集中唱衰,把中國的優勢演繹成「劣勢」、塑造成「威脅」,妄圖破壞我們發展的着力點,這樣的「攻心」套路,不可謂不陰險。美國以爲製造這樣的「籌碼」,會打消中國的信心,但他們這種行爲,何嘗不是在證明,中國幹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