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之爭毫髮未傷 外媒曝立陶宛如何把歐盟拖下水

由於北京在立陶宛的投資金額遠遠不如立陶宛在大陸的投資,加上立陶宛對深水港審覈較嚴謹,在與強權的糾紛中幾乎毫髮未傷。圖爲大陸開往德國、波蘭與立陶宛等國的中歐班列。(圖/新華社)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al」6日報導,隨着立陶宛宣佈以臺灣名義設立辦事處,維爾紐斯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外交攤牌。北京隨即祭出一系列懲罰措施,不只教訓立陶宛,更在警告歐盟;不過,立陶宛不但毫髮未傷,甚至不斷拉歐盟建立統一陣線,共同對抗北京。

報導指出,2021年8月,維爾紐斯宣佈允許臺北以「臺灣」的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由於這與臺灣過去多用臺北做爲辦事處的正式名稱,如今使用臺灣冒犯了北京。對北京而言,其更傾向使用臺北作爲代表處的名稱。

雙方的外交糾紛迅速升級。雖然維爾紐斯反覆重申自己並未逾越「一箇中國政策」;但使用臺灣作爲代表處名稱,不但在歐洲屬於首次,更被人士視爲跨出承認臺灣爲主權獨立國家的潛在性第一步。

※警告歐盟

北京召回駐維爾紐斯大使,多年來大陸從未使用此一外交抗議手法;同時,北京也要求立陶宛召回其特使。此外,大陸將一帶一路連結維爾紐斯的貨運列車暫停,立陶宛食品輸出申請新的許可證也遭到延宕。原本立陶宛將成爲大陸金融科技投資者在歐盟的目的地,如今此一期盼已化爲灰燼。

歐盟駐華資深外交官指出,正如北京俗諺,殺雞儆猴;北京拿立陶宛警告歐盟,誰敢效尤,就準備面臨嚴峻後果,而這類訊息最適合拿小國來測驗。如今,北京正關注歐盟會選擇自己還是與立陶宛站一起。

※歐盟曖昧態度

相較於美國表態支持立陶宛,國務卿布林肯日前直接挑明「面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脅迫,美國堅決支持立陶宛;歐盟迄今態度始終模棱兩可。一方面,歐盟(EU)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8日與大陸外長王毅會面時,一方面爲立陶宛緩頰,另一方面也保證歐盟不會質疑「一箇中國」政策。

當時,波芮爾表示,「歐盟及其成員國有興趣與臺灣合作,臺灣是該區域志同道合的重要經濟夥伴,但歐盟不承認其具有任何國家地位」。

歐盟27國領導人5日共進晚餐,商議歐盟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席間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呼籲歐盟在面對北京時團結起來。他強調,「美中之間存在着嚴重的兩極化,與此同時國際體系又有多極化的行爲者。歐洲人必須採取行動,歐洲人必須創造共同的戰略文化,以分擔面臨的挑戰。

雖然歐盟的戰略指導仍擬定中;但很清楚的,人口僅有280萬的立陶宛,已經成功地將歐盟拖下海,將北京與許多歐洲國家迴避的兩岸議題,成功推到了歐盟議程之上。

立陶宛一再強調無意激怒北京。該國官員也稱願緩和爭議,但似無緩解跡象。另一方面,臺灣政府官員組成的貿易代表團也將訪問該國、捷克與斯洛伐克。「問題解決在於雙方,我們準備進行談判;但不會重新考慮……我們的決定」(指放棄與臺灣關係)。瑙塞達強調,「臺灣在歐盟有很多代表處是過去20、25年成立的,而立陶宛對此幾乎沒有做任何事情」。

※沒甚麼可損失

立陶宛不是第一個與大陸發生外交糾紛的國家;不尋常的是,它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失。相較於德法與北京有重要的貿易往來,兩國領導人很難採取批判的立場,在新疆議題上也是如此。有這樣問題的還包括希臘與匈牙利,這兩國過度依賴大陸投資。

2013年,西班牙法院下令對5名退休的共黨高層,針對在西藏犯下的危害人類最發出國際逮捕令;但馬德里考量到大陸握有大批西班牙國債,迅速採取行動讓事件落幕。同樣的,瑞典籍華裔出版上桂民海出版批評共黨書刊而遭判入獄10年,瑞典也不願將人權分歧上升至歐盟層面。

相較之下,立陶宛與大陸幾乎沒有商業聯繫。該國官員指出,大陸在立陶宛的投資只有300萬歐元;但立陶宛企業在大陸投資卻近4000萬歐元。

另一個例子則是克萊佩德深水港(Klaipeda)。立陶宛基於安全考量,持續延遲

大陸國營企業的投資。瑙塞達表示,「北京對我們的基礎設施與其他國安敏感部門希望更多投資,但我們對此類戰略投資設有全國性篩選系統」。

大陸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訪問中否認立陶宛指控,反批評該國缺乏遠見。「貿易不只跟一國大小有關,向立陶宛這樣的小國也能成爲新加坡或荷蘭的大國。立陶宛必須要大陸消費者展示友好與負責任形象」。

※反共的傳統

身爲反共產主義與反威權主義的國家,立陶宛從不迴避自由批判的權利。在立陶宛獨立中相當活躍的老藍斯柏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立陶宛現任外長之祖父)與北京關係一向冷淡。2000年走訪大陸期間,當時擔任立陶宛國會議長的老蘭斯柏吉斯針對西藏與人權發表直言不諱的談話。一席話說得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不悅,連甜點都沒吃就走了,其他大陸官員也起身離開。

數個月後,立陶宛國會召開共產主義罪行的國際會議,李鵬馬上縮短在立陶宛的兩天訪問行程,大陸代表團在數小時後便離開,連機場都沒走出。

20年後,老蘭斯柏吉斯的孫子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接掌外長,也展現類似無視北京壓力的態度。就任外長半年後,他便宣佈立陶宛退出北京與中東歐的17+1外交平臺,隨後捐贈新冠肺炎疫苗給臺灣,提供香港人道主義簽證,立陶宛還對大陸製造的小米手機資安風險大敲警鐘。

※北京將貿易武器化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更指控大陸「走向復仇主義而變得愈來愈好戰」。其呼籲歐盟走出大陸的防禦性貿易政策,「德國想透過貿易改變的做法已行不通,貿易已遭剝削、工具化甚至武器化」。

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更熱衷於與臺灣發展關係。9月訪問華府時,她與臺灣駐美大使蕭美琴會晤。更有媒體點名,阿爾莫奈特很可能成爲下一任駐臺最高層級代表。由於這職位不是外交職,對北京來說這可能比歐盟或英國的做法更溫和,畢竟歐盟與英國在臺北的特使身分爲外交官。

另一方面,瑙塞達呼籲歐盟各國與立陶宛合組對抗北京聯合戰線。他建議與習近平舉行「27+1會談」。他認爲,各國想與北京進行雙邊貿易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謹記歐盟的集體地緣政治力量。「如果只有一種聲音,會更有效率且更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