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9成火葬 樹灑葬近萬人

臺灣土地空間有限,因「入土爲安」的傳統觀念,使得過去常出現「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經過政府多年推廣,民衆觀念改變,火化率逐年提高,去年底達92.47%,史上新高。

火化後骨灰除置於納骨塔,也有人選擇最自然的樹葬、灑葬、花葬等方式處理身後事。

將骨灰迴歸大自然的環保葬法有不同形式,樹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

在公墓外的適當場所,由縣市政府指定一定區域實施骨灰拋灑,稱爲公墓外植存,目前全臺有2處地點,位於新北市法鼓山「金山環保生命園區」與「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由縣市政府劃定一定海域,實施骨灰拋灑,則稱海葬。

不論樹葬或灑葬,1、2年後骨灰完全迴歸大地,不會污染,土地也可循環再使用,環保葬法受到民衆認同,實際執行者逐年增加。

從民國92年至今年3月,已有9020人採公墓內樹葬、灑葬;公墓外植存從96年迄今年3月,也有3222人辦理。

以海葬爲例,從民國90年全國只有14人,逐年增加至101年113人,102年也有130人;從一開始只有高雄市辦海葬,到現在全臺已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7縣市受理。

目前臺北市有3處公墓內可樹葬、灑葬與花葬的地點,以歷史最久、民國92年啓用的富德公墓「詠愛園」爲例,迄今樹葬5151人,全國最多,灑葬也有295人。

位於陽明山第一公墓的「臻善園」花葬區去年啓用,面積約8200平方公尺,園區分18個葬區,採不立碑、不記名,輪流循環使用,開園日安葬者有24人。

內政部從90年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除透過編列預算補助地方政府在公墓內闢建環保多元葬專區,也持續宣導,希望經由觀念的轉化,加速推動殯葬革新。10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