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r 10大抖內榜 虛擬偶像竟佔一半

在日本最大創投峰會IVS上,17LIVE集團全球執行長練建麟,不僅用虛擬主播形象登臺演說,更對外正式推出自己的虛擬偶像團體,搶進該市場。(17LIVE提供)

你能想像,臺灣2022年,YouTube直播的留言「抖內」(donate)收入前10名,有一半都不是真人嗎?

它們,都是靠着形似動漫角色外表,透過真實人類在背後獻聲、跟觀衆互動的虛擬偶像VTuber(V指Virtual,虛擬)。

這個現象並非臺灣獨有,放眼全球,YouTube直播打賞收入前10名也有4位是虛擬偶像。

「爆發點要開始了!」亞洲最大影音直播串流娛樂平臺、17LIVE集團全球執行長練建麟表示。

他不僅看好,也身體力行。6月底,日本舉辦最大國際創投峰會Infinity Ventures Summit(IVS),練建麟便以自己的虛擬主播形象登臺,對外宣告17LIVE推出屬於自己的5位虛擬主播。

面對這風潮,它們不只要當平臺,廣納各式虛擬主播加入,也加碼投資、自己打造智慧財產(IP),顯示對這市場的看重。

不只17LIVE,三立新聞網在5月也與春魚工作室合作,讓數位VTuber在線上擔任新聞主播,三立新聞網副總經理劉世澤對商周透露,該公司也正着手打造屬於自己的虛擬主播,希望能吸引年輕觀衆。

放眼國際,不論東西方,也早已有大企業投入此風潮。

日本飲料酒水大廠三得利,早從2018年就推出自己的品牌VTuber代言人「燦鳥諾姆」;時尚品牌Hugo Boss,也在2022年找來虛擬網紅imma合作廣告;甚至就連Netflix也有自己的虛擬偶像!

從新聞臺、飲料到時尚品牌都紛紛搭上這股風潮,顯示出虛擬偶像所代表的經濟,其影響力已不只是利基小衆。

甚至,它可能是現在各式IP中,未來數年最具成長爆發力的市場。

根據中國東興證券研報估算,光是中國,虛擬人市場規模已達人民幣百億元等級,預計2025年會達到人民幣2千億元(約合新臺幣8434億元),年複合成長率54%。

在日本,光靠VTuber市場,更孕育出Anycolor與Cover兩家上市公司,兩者加起來市值達新臺幣近900億元,分別都能擠進臺股市值前200名。

若往未來看,根據三菱日聯證券推算,Anycolor年營收甚至有望在4年內成長逾7倍。

首先,是該市場與日本動漫IP產業高度連結;第二,則是來自疫情催生的串流紅利;最後,則是生成式AI浪潮帶動,讓製作虛擬偶像的技術門檻與成本降低。

可以說,虛擬偶像,是你在AI時代必須理解的新行銷工具。

虛擬偶像,可粗分爲單純由AI或數位生成的虛擬角色,以及再結合真實人類,做爲「中之人」獻聲表演,與粉絲互動的VTuber類型。

一個VTuber型的虛擬偶像誕生,是由皮(2D或3D角色外表)、人物設定,與背後負責獻聲、擔任角色「靈魂」的中之人3大要素所組成。

而目前主流的人物畫風,以日本動漫元素爲主,練建麟觀察,虛擬偶像之所以受歡迎,與日本動漫文化長期對外輸出有關。

它滿足受衆的,除了真人也可以做到的陪伴感,還有真人很難企及的想像力。

「(虛擬偶像)給了我們足夠想像空間。」網紅經紀公司CAPSULE副總裁羅培涵指出,VTuber人設可以是非人類的惡魔、甚或一隻千年鯊魚,形象操作空間廣,滿足粉絲想像力同時,搭配長達5、6小時的直播,縮短彼此距離。兼具二次元動漫角色特色,與三次元真人互動元素。

如此帶來的,是鐵粉的高黏着度。

攤開前述YouTube臺灣區抖內排行榜,名列第4的VTuber「浠Mizuki」,頻道訂閱數僅不到20萬,但所催生出的直播抖內收入,卻遠遠超過百萬真人網紅。

根據社羣分析機構HypeAuditor報告顯示,VTuber與真人KOL(關鍵意見領袖)在社羣平臺Instagram上,前者的粉絲互動率是後者的逾3倍,這也反映出虛擬網紅的粉絲黏着度與含金量。

這一羣鐵粉的另一道面貌,更是代表未來消費動能的年輕世代。

HypeAuditor在報告指出,虛擬網紅在13至17歲年齡區間的受衆佔比爲14%,是一般網紅2倍。

「做品牌都會有一個問題,你會越來越老。」臺灣虛擬網紅協會理事長陳封平直言,品牌客層會老化,必須持續攬進年輕人,此時,虛擬偶像就是一種新形態、企業可以運用的溝通媒介。「你不去跟他互動,他未來就不會選你。」

除此之外,它也可以成爲企業攻佔海外市場,跨國行銷的利器。

「對我來講,(虛擬主播)可以全(市場)平臺都上。」練建麟直言,一個虛擬主播上線,因爲相較真人來說,只要語言採用英文,或動漫圈熟識的日文,就具備同時可以打美國、日本、臺灣,甚至東南亞市場的優勢,這是以往真人YouTuber較少具備的條件,能在第一天就跨越地理隔閡,做海外生意。

例如Anycolor旗下的一位百萬訂閱VTuber「Vox Akuma」,就是雖有日本動漫形象,但使用英文主打海外市場。

除了中之人扮演虛擬偶像的靈魂外,生成式AI浪潮,也讓全AI生成的虛擬角色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未來有望看到更多從外貌、對談內容都由AI生成、真的「非人類」虛擬偶像。

練建麟便透露,17LIVE正瞄準以算命師角色切入,推出全AI生成的算命師虛擬主播。

幫企業打造虛擬偶像的春魚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陳善清也觀察,近期,已經有陸續像是櫃檯人員、導覽員等工作內容固定的角色,出現AI生成版本,這塊未來充滿可能性。

不過,雖然虛擬偶像看似具備諸多好處,但,目前能成功、甚至走出動漫愛好族羣的,在臺灣仍是少數。

因爲這考驗的,是臺灣企業往往不擅長經營的IP能力。

過去,企業選擇明星與網紅代言,看中的,是該名人與品牌之間形象的契合,以及這些人背後連結的粉絲。

與代言人合作,意味着品牌能借用該名人身上累積多年的知名度、人設與流量。

不過,若企業從頭打造屬於自己的虛擬偶像,實務上其實無異於重新創造一個IP,一切從零開始,這筆投資何時才能比肩實體明星與網紅帶來的效益?將是未知。時間成本恐怕是企業須正視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陳封平也指出,經營虛擬偶像,就有如經營藝人,須具備經紀能力,制定縝密的培養與曝光策略,纔可能成功。不過,這並非一般企業具備的能力,甚至,現下臺灣市場,也少有對此提供經紀服務的團隊。因此,走上這條路,意味着企業可能還需要另外經手一項自己不擅長的業務。

也因此,陳善清建議,企業初期想嘗試,可以先考慮與檯面上具備聲量的虛擬偶像進行合作,以降低風險。

最後,現階段,虛擬偶像受衆侷限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陳善清觀察,高黏着度的VTuber核心粉絲,多數仍屬於熱愛動漫、電玩的族羣。因此,企業使用虛擬偶像前,也須評估自己的受衆,是否與該族羣重疊。

雖然仍有諸多挑戰,但整體而言,虛擬偶像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就如同ChatGPT發表後,生成式AI浪潮讓社會開始思考,辦公室出現AI同事的可能;前幾年,YouTuber與各大社羣平臺崛起後,網紅經濟成爲企業在行銷上的顯學。

如今,虛擬偶像的出現,對大衆來說不僅是多出一位爭奪眼球的競爭者;對於企業來說,更是未來勢必納入手中行銷與公關操作組合的新工具。下一個時代,早已開始。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8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