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在深圳木星美術館開幕

策展人顧振清、木星美術館館長呂紅榮與參展藝術家及嘉賓開幕式合影

2024年1月31日下午4時,由顧振清任策展人、呂紅榮任出品人的《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在木星美術館正式開幕。本次展覽由深圳市木星美術館與深圳萬衆藝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深圳市數字創意產業協會、量子學派、北京荔空間、機械星聯、杭州易現先進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展覽邀請了41位(組)中國與國際藝術家參展,旨在探討Web 3.0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數字藝術的迅速發展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問題,揭示了一個沉浸式的Web3.0元宇宙,展現了文化、藝術和科技的完美融合。整個展覽分“從零到一”、“超級對齊”、“有效加速”三個主題展區,從數字藝術史文獻研究角度樹立展覽的學術背景和學術線索。展出作品涵蓋了早期編碼藝術、生成藝術以及加密藝術、AIGC等新興數字領域的藝術家創作,旨在梳理數字藝術的發展脈絡,通過藝術家技術和藝術結合的創作經驗,打開人類社會全新的精神時空。藝術家推出的影像裝置、混合現實、全息技術、數字加密、人工智能藝術作品,構築了一個交互性、動態化的展覽現場。他們的作品不斷刷新了人們的視網膜體驗,展示了數學模型與幾何模型的公式之美,而且彰顯了某種來自不可見的額外維度、平行宇宙的啓示,證明了人類創造力的無盡疆域、好奇心的哲學深度以及技術創新的變革力量。

開幕式上,策展人顧振清、木星美術館館長呂紅榮先後致辭,他們指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迅猛發展的助力下,人類科技正在加速走向虛實融合、碳硅同體的Web3.0元宇宙世界。今天,木星美術館等國內藝術機構致力於數字藝術的創作與展示、研究。這些工作的前瞻性和實驗性,幾乎與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同步。此次展覽中,中國數字藝術、加密藝術、AIGC藝術不斷刷新的勢頭,尤其值得關注。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主任王鍾、深圳市數字創意產業協會秘書長皮取兵、深圳萬衆藝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高揚、藝術家何啓如、量子學派傅羽珊在致辭中紛紛向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聯手端出的視覺盛餐表示祝賀。在《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現場,藝術家通過極具吸引力的作品,不斷邀請人們入場擁抱未知的潛力,無畏地進入未知的領域,打開預見人類未來的全域視角。

據悉,《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的展期從2024年1月31日起,一直開放至2024年3月17日(展期內每週一閉館、春節假期2024年2月8日至16日閉館)。歡迎大家踊躍觀展。

策展人顧振清爲“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作導覽

《有效加速》

文 / 策展人顧振清

硅基科技加速現代社會的演進,指向的是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與人類文明長期存續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機器人和Web3.0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必將帶來的科技奇點,正在改變人類社會和生物圈系統。有效加速的技術革新是人類文明發展倫理上的一種正當行爲。人類只有加快進步,才能保障自身在整個熵增宇宙中的生存。有效加速的科技理性,正在彌合物理和數字領域之間的模糊界限,將現代社會帶入一個令人敬畏的虛實相生、碳硅同體的新時代。聚焦數字科技的藝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挑戰創造力、發明力的邊界,刷新知識生產體系、迭代人類認知結構。他們以非凡的感知力、想象力預報了一個奇點降臨的認知革命,反映了新興技術對人類生活和整個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從虛擬景觀到互動裝置,從增強現實體驗到生成藝術,藝術家的工作不但見證了藝術和科技的融合,體現了人類想象力和機器的變革力量之間的協同作用,顯示了人類在藝術創造和技術創新交匯的各種超級節點所釋放的無限能量。

人類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表現爲對於自身發展與進步的一種無盡追求。有效加速的科技動力在理論推測、哲學探索和尖端技術創新上展開了一場超越性的奧德賽之旅,揭示了一個沉浸式的、虛實融合的Web3.0元宇宙。算法的複雜性結構編織了生成美學錯綜複雜的和諧與平衡,而增強現實、擴展現實挑戰了物理世界的本體論框架。在虛實融合的多維時空體驗中,藝術家的表達與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互激、互鑑,打破了人類對已知與未知領域的傳統理解,讓更多人捲入一次又一次現場感十足的思想實驗,從而跨越認知衝突、心理落差,感知人與世界存在的本質。在藝術現場的作品中,藝術家試圖釋放技術奇蹟的全部潛力,讓每一種可見與不可見的信息與能量在現場傳遞、交換中產生共振、共鳴。人的認知結構、哲思習性、審美機制與各種信息的現場輸入相互衝撞、糾纏,正在爲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賦予無數的意義光暈。

《2140》

文 / 量子學派

有效加速的技術革新,使得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的進化同樣加速。科技理性使得碳基生命敢於探問:116年之後,2140年的時空是否依然遵循經典力學,引力(F)沒有隨時間膨脹,光線也沒有隨歲月偏轉?牛頓力學是否依然是文明的基石?熵增宇宙中,人類是否依然是一個熵減的過程,但又無可避免地製造着熵增?社會進步究竟是一種積分過程,還是完全功利的h/2π量子化?

當一部分人開始懷疑F=M(dV/dT)萬物皆可控,不再認爲麥克斯韋電磁轉化Φ=B·S·cosθ天經地義,開始在科學方面產生對原創力的自我懷疑,聚焦數字科技的藝術家們,其想像力不但沒有被社會吸引而彎曲,其原創力反而被科學引擎推動得更加蓬勃張揚。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中奮勇前行,在現實與理想主義中一次次左衝右突,在時光縫隙中撒下藝術、美學和科技的種子。亮着的美術館永遠在提問,不眠的藝術家一直在作答。

2140年,人類算力的最高峰。“2140”創造了一個平行時空,人類可以在這裡用算力爲連接,創造另一個自己,構架未來新生態,可以用想象力勾勒草圖,拓荒一個科幻世界。當人類佇立在向數字文明躍遷的門口,元宇宙成爲70億人擁擠在地球這顆藍星上的最大公約數,“2140”攜手“有效加速”,既是科幻與藝術的結合,也是想象與美感的統一,現實與未來,在此時此地交織,共同締造一場數字科技藝術的美妙幻夢。

“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展覽現場

第一單元 從零到一

新意識須有新方法。新藝術須有新媒介、新語言。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ENIAC誕生,人類進入計算機時代。天才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設計理念,將計算機指令進行數字編碼後存入計算機,以執行程序代碼的方式控制計算機運行。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實現了數字技術從0到1的科技進步,從而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數字時代。數字技術的爆發,爲藝術家打開了一個奇妙的數字伊甸園,讓藝術家在虛擬世界確立起一個或多個數字IP身份,實現從0到1的身份轉換、路徑轉換。數字藝術意味着許多當代藝術家換了一條數字路徑重新出發。這是人類文明數字化遷徙、Web世界“虛實相生”的發展大趨勢倒逼出來的一種精神出路。數字藝術所鏈接的,其實就是一個通向線上虛擬社會多元複合的元宇宙的轉接口。社交媒體使人們能夠以多種方式進行交流,這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物理時空的距離。數字路徑讓藝術家失去的只是物理實體世界中心化體制的種種規約、限制、盤剝和禁錮,獲得的卻是整個數字虛擬世界的無盡可能。

01視覺文獻廳

早期繪圖儀數字藝術作品

很多早期的生成式數字藝術家都使用平板繪圖儀制作作品。德斯蒙德·保羅·亨利畢生熱衷於一切機械事物。1950 年代初他購買了一臺軍隊剩餘的模擬投彈計算機。多年間,他一直注視着計算機內部工作部件運動時的 "無與倫比的拋物線"。1960 年代初,他決定嘗試在紙上捕捉這些機械運動,發明了以炸彈視角計算機部件爲基礎的第一臺繪圖儀。繪圖儀能按照人們要求自動繪製圖形的設備。它可將計算機的輸出信息以圖形的形式輸出。主要可繪製各種管理圖表和統計圖、大地測量圖、建築設計圖、電路佈線圖、各種機械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圖等。亨利繪圖儀使用一種或多種機械化繪圖工具(起初是生物筆,後來是使用印度墨水的管狀筆)繪製出抽象、曲線、重複的線條圖。亨利將這些奇特的有機圖像與自然形態數學中描述的圖像或使用鐘擺諧波儀和裝飾性幾何車牀製作的圖像進行了比較。每臺亨利繪圖儀構造和功能中固有的偶然因素,確保了其無限變化的視覺效果的不可複製性。這些"機械分形"的美學魅力在於其獨特的秩序與混亂、規則與不規則的融合。亨利對這些機器生產的圖像要麼不加修飾、要麼根據其暗示性特徵進一步手工潤色,兩種結果都可以是一種創作。1968年維拉·莫爾納爾開始使用早期的計算機編程語言 FORTRAN 製作《中斷》系列的作品。她會設定一系列直線,然後旋轉一些直線,使她嚴格設定的標記錯位。然後,爲了讓畫面更加混亂,她會隨機擦除某些部分,再重新對齊。在莫爾納爾 1974 年創作的"(Des) Ordres "作品中,根據她輸入的信息,繪圖儀創造出一個由同心方形組成的圖案。

德斯蒙德·保羅·亨利《無題》,1962,繪圖儀繪畫,紙上彩墨,27.5 x 33 cm

Desmond Paul Henry, Untitled,1962, Plotter drawing, ink on thick paper, 27.5 x 33cm

德斯蒙德·保羅·亨利

德斯蒙德·保羅·亨利(Desmond Paul Henry,1921-2004 年),英國人,1949-1982 年任曼徹斯特大學講師和哲學系講師。在 1960 年代全球計算機藝術運動興起之時,他是最早嘗試使用機器生成視覺效果的英國藝術家之一。亨利利用二戰時期轟炸機的投彈瞄準模擬計算機繼續研發,於 1960 年、1963 年和 1967 年分別製造了三臺電子機械繪圖儀。亨利的繪圖儀生成效果類似於微軟 Windows Media Player 附帶的抽象曲線圖形的複雜版本,可以說是計算機圖形學的早期代表。1962年亨利在英國索爾福德藝術館舉辦了 "世界上首次單人機器展"。第二臺亨利繪圖儀及其效果被列入 1968 年倫敦I.C.A的藝術與技術大型展覽《網絡的偶然性》。

維拉·莫爾納爾《哥特》系列,1986,繪圖儀繪畫,紙上噴墨,29 x 38 cm

Vera Molnár, Gothique Serie, 1986, Plotter drawing, ink on paper, 29 x 38 cm

維拉·莫爾納爾

維拉·莫爾納爾(Vera Molnár,1924-2023 年),一位生於匈牙利、長期在法國工作的媒體藝術家、電腦藝術與生成藝術的先驅。她也是最早在藝術實踐中使用電腦的女性之一,她曾在匈牙利美術大學學習美學和藝術史。1940 年代她創作非具象繪畫。1959 年她開始創作組合圖像;1968 年她使用計算機創作了第一幅算法繪畫。。莫爾納爾用電腦按照自己設計的一套規則創作出閒適、簡約的圖畫。這些圖畫調侃秩序分解爲混亂和混亂整合爲秩序的點。1960 年代,她在巴黎開始手工創建算法,並通過這些算法創作繪畫作品。她將這種方法稱爲 "想象中的機器"。1968 年,她首次在法國索邦大學使用電腦進行藝術創作。莫爾納爾通過在電腦上安裝一支筆,並向電腦提供工作指令而完成創作。幾十年來,她對計算機圖形、繪圖儀等的基本嘗試爲今天基於算法的數字藝術打下根基。2007 年她被授予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作品被各大博物館廣泛收藏。莫爾納爾以在世最年長的參展藝術家身份參加了 2022 年威尼斯雙年展。2023 年她甚至爲蘇富比拍賣行製作了 500 件 NFT,累計成交額達 120 萬美元。

讓·皮埃爾·赫伯特《灰色顯現Ⅵ》, 1990,繪圖儀繪畫,雙層不間斷的單線條,中國墨,38 x 38 cm

Jean-Pierre Hébert, Emergences grises Ⅵ,1990, Plotter drawing, in two layers, each layer drawn in an uninterrupted line (China ink) 38 x 38 cm

讓·皮埃爾·赫伯特

讓-皮埃爾-赫伯特(1939-2021年),一位法裔美國藝術家。他擅長算法藝術、繪畫和混合媒介。他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擔任駐校藝術家至去世。1977 年他創作了自己的第一幅圖畫,成爲電腦藝術領域的先驅。他將傳統藝術媒體和技術、個人軟件、繪圖儀和定製設備融爲一體,創作大量原創作品。他以美國藝術家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爲他早期的靈感來源。2012 年他獲得 ACM SIGGRAPH 數字藝術終身成就傑出藝術家獎。赫伯特創作的紙上作品包括水墨畫和鉛筆畫、油畫、蝕刻畫、聚合物和銅版乾點以及數字版畫。他還創作了沙、水和聲音裝置、算法視覺音樂、牆面展示作品、基於物理的算法作品等。他的作品被廣泛展出,並經常參加 SIGGRAPH 藝術畫廊的評審。

羅曼·韋羅斯特科《曼徹斯特 3》,1998, 繪圖儀繪畫,紙上彩墨 76 x 56 cm

Roman Verostko, Manchester 3, 1998, Plotter drawing, ink on paper, 76 x 56 cm

羅曼·韋羅斯特科

羅曼·韋羅斯特科Roman Verostko,生於 1929 年,美國藝術家,一位使用自己算法創作計算機生成藝術的藝術家。他創作的代碼生成圖像被稱爲算法藝術。1960 年代維羅斯特科作爲藝術家時提出的形式理念。1970年代他開始開發自己的原創藝術生成軟件。他的算法藝術程序軟件可以控制一種被稱爲鋼筆繪圖儀的機器的繪圖臂。這種繪圖儀主要是爲工程和建築繪圖而設計的。維羅斯科在編寫軟件代碼時,將機器的繪圖臂視爲自己繪圖臂的延伸或假肢。繪圖儀通常使用墨水筆繪圖,但韋羅斯科將東方毛筆改裝成適合繪圖臂的筆刷,並編寫了交互式例程來實現繪圖儀的筆觸。他在並通過在鋼筆繪圖儀中使用東方畫筆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1995年,他與讓·皮埃爾·赫伯特共同創建了藝術家團體算法派Algorists。

漢斯·德林格《水平線 02》,2007,紙上鉛筆,25 x 25 cm

Hans Dehlinger, Horizon 02, 2007, Pencil on paper, 25 x 25 cm

漢斯·德林格

漢斯·德林格Hans Dehlinger,1968 斯圖加特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獲建築師工程文憑。1968 年任慕尼黑奧運村設計團隊建築項目經理。1969 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學碩士,1978 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66 年開始使用編程語言和計算機。1970-1973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設計學院副教授。1973-1980 年任斯圖加特大學建築系 "規劃基礎研究所 "副所長。從事建築設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0-2004年任德國卡塞爾大學產品設計系工業設計基礎教授。從事設計方法和工業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築和規劃設計、規劃信息系統設計、生成藝術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3 年起從事生成藝術,參加過世界各地的展覽。1988年任柏林藝術與商業組織創始成員。1991-2004年任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Rechnergestütztes Darstellen und Entwerfen 研究所所長。1996 年獲格拉德貝克市 "金繪圖者獎。

區塊鏈網絡藝術作品

瓊·海姆斯克《變色龍》,2021,生成視頻,7秒,尺寸可變

Joan Heemskerk, Chameleon,2021, generative video, 0:07min., variable size

瓊·海姆斯克《變色龍》是2021年以太坊上一件非常流行的加密作品系列。每一個《變色龍》的數字通證都是獨一無二的,由其擁有者的錢包地址生成,每當 NFT 的擁有者易手,生成的音頻和視頻作品也會隨之改變。變色龍 NFT 採用 16 位計算機美學設計,會閃爍色彩,併發出與所有者獨一無二的加密貨幣錢包編號相關的 Chiptune 音頻,該編號會在視頻底部滾動。在16位進制計算機美學的迷人魅力的引導下,每隻變色龍都在其核心數據的推動下,使用所有者的以太坊錢包地址(由 "0X "和 40 個十六進制數字組成)演奏交響樂。這些神秘的數字是打開一系列鮮豔色彩的鑰匙。加密作品的結構本身與其密碼學起源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一系列色調。《變色龍》引入了一個迷人的概念,即每個加密作品 都與其所有者的錢包地址和諧發展。它們都會在錢包地址本身獨特特徵的引導下,蛻變成與衆不同的視聽體驗。這一過程也會影響色彩、圖形和聲音的動態交互,從而製作出真正個性化的加密作品。當《變色龍 》易手、所有權轉移時,藝術品也會發生全新的變化,新主人的個性合爲一體。

瓊·海姆斯克

瓊·海姆斯克Joan Heemskerk 生於 1968 年,是荷蘭當代藝術家,從事網站、軟件、遊戲、照片、視頻、表演和裝置藝術創作。她研究從密碼學系統到量子非二進制計算的 Web4 的各種可能性,同時在雲中將世界網絡藝術作爲日常藝術實踐。她也是藝術團體 JODI 或 (jodi.org) 的成員,JODI 是 1995 年網絡藝術的先驅。JODI 是第一批研究和顛覆互聯網、計算程序和 vhdeo ajd 計算機遊戲的藝術家。JODI從根本上顛覆了這些系統的9種語言,包括視覺美學、界面元素、命令、錯誤和代碼。JODI是一種外在的數字干預措施,它確定了計算機技術與IDS使用之間的關係,並對計算機的使用和IDS的使用提出了要求。瓊·海姆斯克舉辦的個人展覽有:2023 年 "REc+>>",Rectangle,Waldburger Wouters 畫廊,布魯塞爾;"w3b4",p0.nz/i 畫廊,惠靈頓,她參加的羣展有"Atlas",Foxy Production,紐約(2023 年);"WATERWORKS",V2,鹿特丹(2022 年);"NODOUS",JPG. space/rosa,柏林(2022);"藝術與區塊鏈",Rozenstraat 59,阿姆斯特丹(2022)。

Web3.0生成藝術作品

幼蟲實驗室《密碼朋克 #4559》,2017-2019,鏈上生成,PFP

LarvaLabs,CryptoPunk #4559,2017-2019,on-chain generative, PFP

《密碼朋克》是存儲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10,000個具有所有權證明的唯一可收集PFP符號,也是以太坊上最早的NFT之一。2017年,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聯合發起人John Watkinson用程序代碼創作了“像素角色生成器”,可以用它生成1萬個24x24像素的細節特徵各自不同的朋克風頭像。每個像素頭像都不一樣,大多數品種是人類,其中3840個女性、6039個男性;還有少量品種是外星人、殭屍和猴子。當時以太坊上只有發行FT同質化通證的ERC-20標準可用。爲了讓ERC-20標準能成爲代表每個頭像單一而又唯一的通證,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聯合發起人Matt Hall對這1萬個頭像的智能協議進行了修改和增添,使之在代碼上儘可能接近ERC-20標準。2017年6月,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爲該項目取名《密碼朋克》 並在Twitter、Reddit等網站上發佈,以此向1990年代“密碼朋克(Cypherpunks)”運動致敬。網上所有用戶都可以免費領取這些朋克風的PFP像素頭像。於是,《密碼朋克》成爲了以太坊上第一個藝術收藏類NFT項目,其中8600多個頭像被領取。由於《密碼朋克》每個頭像代幣都是唯一的,因此不能像 ERC-20 代幣那樣在 1:1 的基礎上進行交換。因爲市場需求, 確立NFT標準的ERC-721 協議在《密碼朋克》面世後應運而生,被Cryptokitties遊戲開發者迪特·修利Dieter Shirley等開發出來。因而,《密碼朋克》是ERC-721標準的靈感來源,該標準爲鏈上交易大多數數字藝術和收藏品提供了動力。《密碼朋克》項目面世後,被Mashable、CNBC、《金融時報》、彭博社、《巴黎評論》、Salon、The Outline、倫敦佳士得、Art Basel、PBS新聞時間、《紐約時報》(2018年和2021年) 等廣泛接受並傳播,極大地激發了現代加密藝術運動。該項目最初是作爲一項實驗,以瞭解在區塊鏈上展示和銷售數字藝術在技術上和心理上是否可行。團隊面臨的一些挑戰包括:如何以經濟有效的方式在區塊鏈上展示藝術品,以及如何修復管理 CryptoPunks 銷售的代碼中的一個錯誤。儘管面臨這些挑戰,該項目還是取得了成功,併爲不可篡改的NFT通證領域的其他項目鋪平了道路。

幼蟲實驗室《Autoglyph #412》,2019,鏈上生成藝術

Larva Labs,Autoglyph #412,2019,on-chain generative art

Autoglyphs是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於2019年鏈上發佈的最具數據算法生成性的系列藝術作品。項目直接將算法部署在智能合約中,在鑄造的時候根據算法生成鏈上數據圖片,是生成藝術的代表之作,總數僅有512個,是早期Larva Labs的實驗項目。該項目成爲區塊鏈上第一個生成藝術項目,推動了全球鏈上生成藝術賽道的發展。它爲創造數十億受Autoglyphs啓發的藝術品開闢了新的途徑,每件藝術品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身份,這是防篡改的,充滿了出處和真實性。

幼蟲實驗室

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技術公司,由加拿大人約翰-沃特金森(John Watkinson)和馬特-霍爾(Matt Hall)於 2005 年創立。公司最初專注於爲 T-Mobile Sidekick 編寫應用程序,後來擴展到其他平臺,如 Android 和 iOS,爲 Sidekick 開發了 50 多個應用程序,爲其他平臺開發了 20 多個應用程序。該公司有機會與谷歌和微軟等客戶合作開展各種項目,還提供一系列技術和軟件開發服務,包括網絡基礎設施、基因組學分析軟件、8 位角色扮演遊戲和區塊鏈藝術項目。Larva Labs 最著名的項目之一是2017 年 6 月發佈的《密碼朋克(CryptoPunks)》,這是一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算法生成的 10,000 個獨一無二的像素藝術角色的集合。每個 CryptoPunk 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篡改代幣NFT,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該項目獲得了藝術界和加密貨幣界的廣泛關注,許多 CryptoPunks 在拍賣會和市場上以高價售出。2022 年 3 月,Larva Labs 將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系列的知識產權出售給了競爭對手 NFT 系列 Bored Ape Yacht Club 的創建者 Yuga Labs。儘管已經出售,但 CryptoPunks和 Meebits 市場仍託管在 Larva Lab 的網站上。Larva Labs 還向 Yuga Labs 出售了這兩個系列的版權和幾個 NFT。

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指針#999 》,2021,鏈上生成藝術

Dmitri Cherniak,Ringers #999, 2021,on-chain generative art

《指針(Ringers)》是加拿大藝術家兼編碼員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Dmitri Cherniak於2021年1月發佈的1000個生成式NFT的集合。集合中的每個NFT都是從唯一的事務散列中派生出來的,並在Javascript中生成。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說:“自動化是我的藝術媒介、手工編碼的作品。” 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作爲一名受過教育並從事工程行業的工程師,他認爲自動化行爲比公衆給予的評價要有更多的創造性。在他的藝術實踐中,他使用軟件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自動生成獨特的藝術作品。他希望激發人們在觀看手工生成的藝術時所感受到的同樣的情感和反應,並幫助他們將自動化視爲一種藝術形式和創造性行爲。

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

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Dmitri Cherniak是加拿大藝術家和程序員,也是一位使用算法產生獨特藝術作品的生成性NFT藝術家。現居紐約。他的算法藝術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廊和展覽中展出。最重要的是,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將自動化視爲自己的主要藝術媒介。他獲得了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生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理學學士學位,並於 2019 年開始使用社交媒體分享他正在進行的項目。

泰勒·霍布斯《菲登扎Fidenza #575》,2021,鏈上生成藝術

Tyler Hobbs,Fidenza #575,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在Art Blocks網絡平臺上發行的算法生成藝術《Fidenza》系列是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迄今爲止最流行的作品。雖然它不太複雜,但該算法的核心結構非常靈活,允許有足夠的多樣性來產生持續令人驚訝的結果。這是評估生成算法質量的最有趣的方法之一,當然也是媒體獨有的方法。即使對該領域最好的藝術家來說,在不可預測性和質量之間取得正確的平衡也是一項艱鉅的挑戰。《Fidenza》的主要基礎是流場算法。自 2016 年以來,泰勒·霍布斯一直在使用流場技術。它能讓泰勒·霍布斯創作出不可預測的有機曲線。這些曲線還具有不重疊的美學特性,它們總是與相鄰的曲線並行,而不會發生碰撞。流場本身的構造是多變的。它可以被改變爲輕度湍流或極度湍流,也可以被改變爲短曲線或長曲線,甚至可以改變爲沿銳角的曲線,而不是平滑流動的曲線。《Fidenza》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流場上繪製的形狀。它使用的不是細長的曲線,而是粗大的弧形矩形。重要的是,算法會檢查以確保矩形不會碰撞和重疊。這樣,各元素之間就有了很好的間距。《Fidenza》使用概率調色板。這些顏色都是手工挑選出來的,可以很好地搭配在一起。調色板中的每種顏色都有一個概率。

泰勒·霍布斯

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是一位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視覺藝術家,主要從事算法、繪圖和繪畫工作。他的藝術作品專注於計算美學,現代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偏見如何塑造它們,以及它們如何與我們周圍的自然世界建立聯繫和互動。Tyler開發和編程用於生成視覺圖像的自定義算法。通常,這些在計算機擅長的寒冷、堅硬的結構和我們可以在我們周圍的自然世界中觀察到的凌亂的有機混亂之間取得平衡。

孫博涵《How-2-10k》,2022,鏈上生成藝術

SunBohan, How-2-10k,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孫博涵作品《How-2-10k》系列由10000件完全不同的算法生成的解構作品組成。10k=10000,10000是一個幾乎可以讓每一個人可識別、可感知、可控制的常數,本件作品由生成式算法結合區塊鏈世界裡的meme文化基因“10k”,聯合呈現了一個當下時代感的鏈上生成作品系列。

孫博涵

孫博涵工作生活於北京/上海/洛杉磯/硅谷的應用科學藝術家,SBHStudio硅基藝術工作室主理人、Bca科技藝術創始人、Zonff Partners 合夥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產業區塊鏈專委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中央美術學院碩士、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學校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講師/研究員。曾參與2018國家藝術基金&清華大學-人工智能時代藝術展覽。2021年3月作爲出品人/策展人策劃了北京UCCA Labs 全球首場線下大型加密藝術羣展“Virtual Niche”。2022年6月作爲唯一華人機構登上NFT NYC舞臺2023年11月作爲策展人策劃了位於北京三里屯024中國首場生成藝術大型羣展“硅基未來·科創生成”。2023作品入選中國美協國家級大展“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展”。作品曾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2021年於上海外灘創立的BCAGallery曾參與ArtBasel、NFTNYC、NFTLA、CES、溫哥華雙年展等海內外知名展會。

中國代碼生成藝術

吳亦深《玄武紋》,2006,編碼藝術,60秒,尺寸可變

Wu Yishen, Xuanwu Patterns, 2006, coding art, 1:00min., variable size

2004年,吳亦深開始思索傳統圖案和分型在底層結合的可能性實驗。2006年的《玄武紋》最終成了最能代表那個系列作品的一個案例,龜背紋是中國典型的傳統圖案,其形狀源於龜類背甲那種拉長的六角形。密集排布龜背紋飾常見於在中國傳統的絲綢和建築器物之中。藝術家發現,自然世界中的烏龜背部,總是擁有排列整齊的13塊結構。於是,他運用計算機代碼將13塊龜背紋合成一個結構,象徵烏龜的一次迭代,而13個同樣的烏龜結構,可以形成一個更大一級的大龜背結構,類似幾何分型,以此類推。玄武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龜,代表了一種高維度的龜背紋設計。這件豐富色彩的作品的整體趣味來自古典中國美學對藝術家的啓示。這件作品源文件EXE是一條1/1可互動算法藝術,曾經參加了2006年《擴張的轉折2》藝術展,並有圖片著錄。

吳亦深

吳亦深,生成藝術家,互聯網常用名“With|用”,現在工作生活於上海。吳亦深1982年出生於一箇中國傳統藝術世家,他的曾祖父吳湖帆是一個頗爲知名的藝術家和收藏家。吳亦深大學畢業後,曾進入上海工美拍賣行工作。2006 年,吳亦深的作品參加了中國最早收錄生成藝術的展覽之一《擴張的轉折 2》,他同時還是一位主流的古董和當代藝術收藏家,吳亦深作品風格恬靜⽽優雅,他常年年致⼒於將 古典的中國文化轉化成原創的生成藝術作品,致⼒於生成藝術的全球分享。

譚亮《眩》,2022,編碼,影像裝置,尺寸可變

Tan Liang Dizzy, 2022,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譚亮《突變》,2022,編碼,影像裝置,尺寸可變

Tan Liang,Mutation, 2022,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譚亮、劉再偉、葉宇興、胡元婧《她的旅程》,2023,編碼,影像裝置,尺寸可變

Tan Liang, Liu Zaiwei, Ye Yuxing, Hu Yuanjing Her Journey, 2023,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譚亮的《眩》是藝術家運用編程的三重迭代結構以及隨機功能生成的作品。作品中,每個單元是由數十個不同色彩的同心圓組成,這讓這件作品共產生了幾千種色彩。另外根據色彩的動態變化生成電子迷幻聲音效果。在簡單的二維陣列結構中融入了炫目的色彩變化,編程藝術的最大特點在於作品是由設計師和計算機共同完成的,設計師制定視覺效果的總體規律和原則,而具體的變化細節是由計算機產生,蘊含着不可預知的隨機美感。在譚亮編碼藝術作品《突變》中,藝術家受到數學概念無窮變量的啓發,運用編程代碼生成一系列有着隨機變化的放射狀形態。每個具體造型的線條分佈和色彩構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它們在總體比例和視覺特徵方面又存在着相似的規律。色調方面主要運用青和紫紅兩種色彩形成對比。通過視覺藝術的顯性形式來隱喻生態的無窮變異,每一次細胞的分裂都存在着基因變異的可能性。譚亮、劉再偉、葉宇興、胡元婧作品《她的旅程》運用AIGC和算法創造出超乎日常視覺的數字影像體驗,表達對女性身體的關注。作品以超現實抽象元素的演變進行數字化敘事,共分爲四個階段:1、生命律動,從一個小圓點開始延伸出逐漸律動的螺旋曲線,接着變化爲心跳律動的線條,逐漸變化爲數量複雜線條。2、感知世界,線條逐漸分裂、延伸、擴張,形成一個抽象的女性身體,鏡頭緩慢變換角度,強化線條的三維感,線條迅速伸展。3、矛盾挑戰,所有的線條逐漸收縮,色彩變得灰暗、粗糙。鏡頭迅速閃過,接着造型逐漸恢復光滑和鮮亮,線條生長出花朵和葉子意象的形態。4、生命綻放,線條逐漸變爲粒子,粒子不斷閃耀,與火、水或光等元素融合。象徵着女性在面對健康挑戰時所擁有的韌性和內在力量。

譚亮

譚亮,2000年畢業於湖南工業大學;2001-2004年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獲設計藝術學碩士(數字媒體藝術);2014-2019年就學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博士(交互設計)。現爲廣州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哲學博士、廣州美術學院數字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負責人;兼任灣區元宇宙數字藝術創新研究基地專家,香港科技大學計算媒體藝術學域客座教授,深圳南方科技大學訪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數字藝術、交互設計、加密藝術。2009-2010年在法國埃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任訪問學者期間,曾師從著名數字藝術家道格拉斯·史丹利Douglas Edric Stanley學習代碼藝術。2011年他出版中國國內第一部代碼藝術著作《Processing互動編程藝術》。

展覽信息

策展人:顧振清

出品人:呂紅榮

開幕Opening:2024年1月31日16:00

展期Dates:2024年1月31日至2024年3月17日

展地Venue:木星美術館,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藍花道6號

參展藝術家:

埃瑞克·卡爾德隆Erick Calderon、鮑里斯·埃爾達格森 Boris Eldagsen、查爾斯·楚裡Charles Csuri、陳文令、陳欣、陳陽昕、笪秋焱、德米特里·切爾尼亞克Dmitri Cherniak、杜巖、郭銳文、範懿文Reva、繪圖儀藝術家、何啓如、胡婧璇、胡權齡+章愳、瓊·海姆斯克 Joan Heemskerk、凱文·阿博什 Kevin Abosch、劉嘉穎、劉可、呂瀅、盧思屹+I-SURROUNDINGS LAB、繆曉春、Pak、施政、宋婷、孫博涵、泰勒·霍布斯 Tyler Hobbs、譚亮、u2p050、吳亦深、夏航、許仲敏、薛雷、楊千、楊泳樑、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袁隆、嶽豔娜、張立振+機械星聯、鄭宏昌、朱塞佩·洛·夏沃 Giuseppe lo Schiavo

主辦:深圳市木星美術館、深圳萬衆藝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支持: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深圳市數字創意產業協會、量子學派、北京荔空間、機械星聯、杭州易現先進科技有限公司

執行策展:朱自傑、盧思屹、 張立振、孟祥遠

展覽總監:王鍾;數字總監:胡布斯;腳本設計:羅金海

策展助理:劉星辰、劉昱寧

展覽執行總監:陳觀亨、凌萍

展覽執行:李睿、劉悅

媒體宣傳:萬旖琦、呂旻謙

票務運營:盧怡君、謝昭耿

行政管理:肖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