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技人員在,我們養蟹踏實”

來源:科技日報

【鄉村行 看振興】

◎本報記者 洪敬譜

金秋時節,又到了螃蟹上市的季節。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河蟹科技小院,安徽農業大學(以下簡稱“安農大”)的研究生們正和蟹農一起忙碌着,大家小心翼翼地將一隻只碩大飽滿的螃蟹從水中撈出,準備銷售。

“多虧了你們,我們今年纔能有這麼好的收成!”10月28日,水陽鎮新珠村水產養殖戶葛兆沛告訴記者。

近年來,安農大與宣州區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成立了宣州河蟹科技小院(以下簡稱“小院”),派駐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對河蟹養殖大戶開展一對一的技術指導,幫助蟹農走上了科技養蟹路。

科技賦能 解決蟹苗嚴重依賴外購難題

今年夏天,連續且大範圍的高溫天氣給宣州區河蟹養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高溫導致水質惡化,使河蟹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水溫太高了,剛蛻殼的螃蟹受不了,每天都有死蟹。我愁得吃不下,睡不着。”葛兆沛憂心忡忡,卻束手無策。當他聽說小院可以提供技術指導時,便立刻找了過來。

針對他家的情況,小院首席專家、安農大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李西雷帶着研究生們迅速行動起來,採取了“提高水位、精種水草、立體增氧、優化餌料”等一系列技術措施。隨後,葛兆沛家的蟹田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河蟹的生長也逐漸恢復正常,讓今年的收成得到了保障。“有科技人員在,我們養蟹踏實!”葛兆沛說。

除了解決生產難題,小院還致力於用科技賦能產業發展。

作爲內陸地區,安徽的蟹苗長期以來嚴重依賴外購,種源不能自主可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河蟹產業的發展。

自小院建成以來,師生們聯合相關企業,在沿海地區自主繁育蟹苗,採取遺傳解析、定向選育、強化培育、抱卵蟹越冬管理、營養調控和生態養殖等模式進行人工繁殖,成功解決了安徽河蟹嚴重依賴外購難題。

在自主繁育的基礎上,團隊還採用了種草投螺、立體增氧、投喂自制發酵飼料以及水質調控策略,生態培育大規格蟹種,累計繁育優質蟹苗2萬餘千克,成活率提高了6%、生長速度提高了8%以上。

“安農大的專家就是不一樣,他們指導繁殖的河蟹苗種成活率高、規格大,今年,我們養殖的河蟹大豐收,畝產超過了300斤,畝均產值達到了1萬元。”小院依託單位——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其壽高興地說。

校地合作 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2021年,安農大與宣州區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成立宣州水產特色試驗站(以下簡稱“試驗站”),2023年成立小院。三年來,已有30餘名研究生入駐這裡,深入河蟹養殖農戶家中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

“小院致力於打造‘學校+基地+鄉村’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爲農學、水產學、生態學、漁業發展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研究生提供實踐鍛鍊和科研基地。同學們深入一線,能夠發現產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研究課題會更加貼近實際,取得的成果也能更快地轉化爲生產力。”試驗站負責人、小院指導教師丁淑荃說。

丁淑荃介紹,結合當地種養實際,師生們創新性地開展了“水稻—幼蟹共作模式”的探索,爲幼蟹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形成可複製、可借鑑的樣板。目前,該模式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水稻畝均產量達到1100斤,幼蟹畝產350斤。

此外,小院試驗示範了“水稻—六月黃輪作模式”和“水稻—小龍蝦—河蟹綜合種養模式”等多種河蟹生產技術模式,還通過開展現場觀摩會、入戶指導等方式,讓農民接受並試行新模式,增產增收。

小院成立以來,安農大的師生們依託這一平臺,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爲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專利。截至目前,小院師生團隊已授權3項專利,推廣示範4個養殖新模式、新技術,發表5篇SCI論文。

“小院的工作充滿了挑戰,也很辛苦,但是能將書本知識用在‘三農’一線,助力當地河蟹產業,讓我收穫滿滿。”安農大2023級水產專業研究生馬園說。

宣州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沈蓓傑介紹,依託與安農大良好的產學研合作基礎,宣州區於2023年獲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示範區內水產養殖面積達38萬畝,漁業總產值33億元,其中僅河蟹產業產值就超過10億元。

“宣州區已逐漸發展形成了集良種繁育、健康養殖、水產品加工及副產品利用、飼料加工、專業性市場於一體的現代河蟹產業鏈。”沈蓓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