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一河碧水清波(家在運河岸)

楊文龍

我今年78歲,打小就住在揚州東關街上的古運河邊。

小時候,運河水很清澈。到了上世紀90年代,東關街附近的運河兩邊建起了化工廠、電廠、麪粉廠。加上當時河邊居民私搭亂建的違章建築也多,大家把生活污水隨意倒進河裡,導致河水又髒又臭。到了黃梅雨季,河水倒灌,一些低窪的房子就會被淹。爲了改善生活環境,2000年以後,政府對東關街一帶居民進行搬遷,同時對運河兩岸開始整治。

2008年,我搬遷到3公里外運河三灣旁邊的杉灣小區。老房變新房,可週圍環境還是讓人糟心:運河邊農藥廠、製藥廠、化工廠等大大小小的工廠80多家,廢氣廢水直接排到河道里。我這個人好動,但那個時候只能在小區裡轉,悶得慌!

這個情況從2014年開始改變。當時,揚州啓動了運河三灣綜合整治工程,不僅搬走了所有的污染工廠,還疏浚、治理了河道,對周邊的環境進行美化。2017年9月,運河三灣景區全面建成並對外開放。

現在,我出了小區就走進了景區,春天鳥語花香,夏天樹木蒼翠,秋天層林盡染,冬天空氣清新,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景區裡有可以安靜看書的城市書房,有供年輕人鍛鍊的足球場,有供老年人健身的運動設施,還有供孩子們玩耍的大沙坑。除了居民之外,也有許多遊客和年輕人來這裡休閒參觀。

我天天到景區鍛鍊健身,時常會遇到外地遊客不瞭解運河三灣的來歷,向我提出“這裡以前是什麼樣的”“景區什麼時候建的”等問題,我都向他們詳細介紹。從2018年開始,我就發揮老黨員的餘熱,成爲一名義務講解員,主動向遊客、學生講述運河三灣的變化。

運河三灣景區裡有兩座橋,一座是凌波橋,代表了運河流動的遺產;另一座是剪影橋,代表了揚州非遺剪紙文化。它們象徵着大運河的多樣遺產在這裡交相輝映。每當我對遊客講到這些話,大家都會一起鼓起掌來。

除了生態環境變美,運河的文脈也在兩岸得到了延續。2021年,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式開館,有時候館內會有評彈等非遺展演,只要有空我都去看一看、聽一聽。樂於親水的遊客喜歡沿着3公里的環形休閒步道,覽水清岸綠,看水鳥蹁躚;熱衷騎行的遊客則不會錯過“78環島旅遊大道”這條運河生態水系騎行線路,感受揚州“綠肺”的魅力風光;到了晚上,人們還能登上古運河上的遊船,選一個露天座位,一路從南門遺址碼頭駛向便益門廣場,在燈光的裝飾下,兩岸古港口、古城池遺址依次登場,夜遊的乘客猶如在古運河上穿梭了千年。

大運河由內而外地變美了,家住運河邊,我感到心曠神怡。

(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