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杜鵑花 永遠的黃友棣
樂壇歲寒三友韋瀚章、林聲翕、黃友棣。(作者提供)
《廣東文獻》出版黃友棣紀念專輯。(作者提供)
今年是音樂大師黃友棣教授誕辰111年紀念,人們永遠忘不了黃教授30歲創作抗戰名曲「杜鵑花」:「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由高雄市立圖書館授權數位資源提供臺北市《廣東文獻》出版紙本的「紀念專輯」,立下了以典藏資源分享的範式。
黃友棣教授祖籍廣東,1987年76歲自香港珠海學院退休遷居臺灣高雄,因當地的氣候較乾燥,便利他眼睛發散水分──才住下兩個月眼壓即趨正常,可以說高雄治癒了他的眼疾,因此他說自當儘可能對高雄奉獻。當年高雄市舉辦「黃友棣樂展」,隔年他接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託訪問音樂團體,爲交響樂團、多所大專院校合唱團及業餘合唱團都曾舉辦樂展;他並編合唱曲、民歌組曲、鋼琴獨奏的民歌組曲,另有兒童舞劇、佛教歌曲,爲禪學會編安祥歌曲,爲社教團體編合唱曲,講授「合唱中的詩樂合一」。黃教授以前和另兩位音樂家韋瀚章教授、林聲翕教授(樂壇譽爲「歲寒三友」),同獲國家文藝基金會特別貢獻獎,文化大學何志浩教授曾贈「三人行」詩,將黃教授比擬宋代詩人黃庭堅。
國外稱黃友棣教授是華人十大作曲家之一的傳奇音樂家,自10歲起即接觸音樂,更興趣廣泛,像揚琴、胡琴、月琴及各種絃樂器的奏法自我磨練,連游泳、駕艇、馬術、自行車、救傷、消防等,都能獲得專科徽章。19歲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即決心以音樂爲教育職志,確定人生方向、目標。22歲發表「我要歸故鄉」、30歲創作「杜鵑花」兩首抗戰名曲。「杜鵑花」作詞人是1940年中山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四年級學生方健鵬(方蕪軍)寫的一首新詩,描述抗戰時一對相戀的青年男女,姑娘要情郎在前方打勝仗,並待凱旋歸來把杜鵑花插在他的胸前──但情郎在烽火連天戰場實際是「徵人未還」。如此純樸婉約的新詩卻觸動了當時年輕教師的創作,而且傳唱至今已超過八十年時光。
黃教授自我終身教育,46歲遠赴羅馬進修,研究建立屬於中國和聲體系,發現古典民歌並不侷限在大小調,覺得要譜出好音樂,調適和聲必須是古典與現代和聲並用,使民歌曲調更和諧大衆化;將平生所學文學、詩詞、音樂等全部學識融合起來,推廣音樂普及化運動,奉行「大樂必易」的音樂哲學,達到「音樂生活化」,更要開闢時代的音樂之路。
緬懷黃教授一生創作逾二千首與專着近七十種,是作曲家、鋼琴家、也是音樂教育家、作家、學者,他的年表、生命歷程、作品特色綜述,對社會貢獻翔實資料整理集冊──出版「紀念專輯」應是對黃教授誕辰111年的一分回饋。
「紀念專輯」編制是敬謹的,文獻發行人葉烱超先生親撰序文;另舉一例,在選用封面「琴韻心聲」照片前就有左右面兩個版本,後經圖書館再細找出一張黃教授寫作時原照,才確認教授是一邊用右手在鋼琴上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