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和愛組建一支特殊樂團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音樂康療專業是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專業。該專業以建設“健康中國”作爲自身發展的基本宗旨,以音樂爲媒介,在心理健康、醫療康復以及特殊教育領域中發揮獨特作用。

近年來, 音樂康療專業深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以及合作科研等各個方面,受到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讚譽。 作爲具有前瞻性的交叉學科專業,音樂康療一直以“精專業”和“高質量”爲目標,近年來的工作和成績引起各方媒體的關注 。 《音樂週報》特邀音樂康療專業師生開設專欄介紹相關案例 ,使更多人瞭解音樂的特殊作用以及音樂康療專業的學科價值。 今天轉載的是近期發表在《音樂週報》上,我院音樂 康療專業研究生陸文靜的文章《用音樂和愛組建一支特殊樂團》。

這個世界上有一羣特殊的“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是以社會交往發育障礙爲核心症狀的自閉症兒童。作爲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康療專業的學生,我在多年從事音樂輔助自閉症兒童的治療過程中,發現相比單個兒童的個案輔助,樂團的形式更能突出成員們的互動性和集體感。音樂治療能在團體共融、樂聲共振的通道中,幫助孩子們以一種更愉快、更柔和的方式融入社會共同體。

團體音樂治療提升社交能力

如今,國內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音樂的干預可以改善自閉症兒童在行爲、社交、情緒等方面的問題。例如2019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中心研究團隊曾發表用音樂治療針對自閉症兒童的臨牀實驗觀察。研究小組在進行治療之前使用了rsfMRI(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對兒童的大腦活動進行測量,結果顯示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在大腦各個區域的聯結異常。研究團隊在採用音樂治療的8至12周後發現,音樂干預可以改變兒童大腦皮質下各官能區域的聯繫。比如音樂刺激可以增加大腦當中聽覺和運動區域之間的神經元聯繫,有助於改善兒童的人際交往、互動行爲;而以音樂輔助減少聽覺和視覺之間神經元聯繫,則有助於提升兒童溝通、語言表達能力。音樂療法可以改變大腦各區域的聯結,從而給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溝通、社交行爲和家庭生活帶來正面促進作用。

我在畢業論文中採用了隨機對照研究設計,針對中度自閉症兒童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持續20周進行實驗觀察和研究數據分析,通過主動參與式的音樂干預手段進行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團體音樂治療在自閉症兒童呼名迴應能力、迴應式共同注意力、交互性正確回答這三方面的社交能力均顯著提升。

“Hey!世界你好”

“雖然我說的不好,請給我個擁抱!Hey!世界你好,我在用力地奔跑。雖然會慢幾秒,請給我多點關照。”這首由我和團隊譜寫的原創歌曲《世界你好》,靈感來源於同自閉症兒童的深入接觸。自閉症患者並非徹底把自己封閉,不與外界接觸,而是他們身上產生了一種與世界交流的障礙疾病。他們依然渴望和人羣輕輕打聲招呼,說聲“世界你好”,用音樂來傳達他們內在純淨的心聲。

2022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研究生期間,我創建了一支“來自星星的孩子”的特殊樂團。其初衷是希望用音樂給自閉症兒童帶去陪伴和關懷,並且創造一個可以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舞臺,用溫暖和光明驅散孩子們心中的孤獨。同時,這也是以音樂治療作爲介入特殊障礙人羣的方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康療所汲取的專業知識用於實踐。

然而,樂團自成立起就面臨許多主觀和客觀上的困難。加入樂團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中途離團的情況,基於身體和心理的因素讓他們無法穩定地參與活動;一次音療體驗的效果並不顯著,家長對音樂干預的必要性也抱持着懷疑;此外,還面臨着孩子們在樂團表演中突然喊叫、隨意走動、干擾他人等種種狀況。自閉症兒童通常伴隨着情緒失控問題、語言表達障礙、反覆性的刻板動作,甚至帶有躁動、攻擊行爲,他們很難平靜地應對生活中的場景,總是重複相同動作或話語,溝通上只能表達出兩三個簡短的詞彙。因此相比普通的樂團,“來自星星的孩子”樂團在溝通協作、音樂訓練上有着許多實際障礙,起初我也覺得這是一項難以攻克的重任。

但我發現,隨着參與樂團演奏的時間拉長,孩子們表現出與音樂互動的天性。愉悅、單純的環境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諧的團體氛圍。漸漸地,他們在熟悉自己喜歡的曲調後(如《歡樂頌》等),開始忘掉無意義的身體動作和情緒障礙,投入對音樂的感知當中。在干預過程中,我們會一起即興創作音樂作品,相互配合演奏樂器,一起唱歌、玩音樂遊戲等,在每一階段的治療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和集體適應感。

兩年來,我們舉辦了5次音樂會。2023年12月,樂團曾站在上音賀綠汀音樂廳的舞臺上爲大家表演歌曲。有些兒童能在舞臺上找到小小藝術家的樂感;有的從一開始在臺上“一臉茫然”,到如今站在舞臺上表演前會因爲投入而產生緊張感,希望展現出更爲優秀的表演;而有些自閉症兒童迷上了樂器演奏,學習演奏鋼琴和尤克里裡。從最開始的焦慮不安,到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這是他們在樂團中的一次認知飛躍。上天放緩了他們融入世界的腳步,但音樂爲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孩子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也通過樂團活動有所提升。他們在團體中慢慢找到親密感和歸屬感,產生了語言交流和情感互動。比如當提及某個缺勤的小朋友時,與他平常關係較爲親近的孩子會主動表示關切和問候。在樂團輕鬆的氛圍之下,孩子們建立了一種格外純粹的感情,那是一份濾去喧囂功利世界的寧靜。個別自閉症兒童甚至能成爲音療師的小幫手。經過團體活動的薰陶,相比以前只關注自身,能配合老師完成音樂指令卻無法認識到其他樂團成員的行爲,如今的他們更能從整體音樂演奏的角度出發,觀察周圍人的反應,甚至有意識地制止其他成員的某些逾矩舉止。這些轉變令人觸動和欣喜,音樂讓他們逐漸從自我封閉的世界邁向和他人攜手共生、親密無間的社會生活。

“老師請你在我身邊”

作爲音樂治療師的我,也從心底裡升起對音樂和孩子們的感恩,是他們讓我常常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原初的關懷和信任。融入自閉症兒童的樂團訓練和表演時,我總被他們內心的純真所打動。他們接受訓練的過程也許比普通孩子更緩慢、更艱難,但是他們卻是全身心投入在音樂之中,很少會出現敷衍、搪塞、開小差的情況,只會出於病症本身而難以集中。每當我開始彈奏伴奏,孩子們配合着統一唱出第一句歌詞的時候,我都會由衷地感動。因爲他們爲了達成這項目標付出了成倍的辛勞,在每一次枯燥重複的排演中站隊,注意儀表,聆聽音樂,觀察自己和現場環境。

記得有一次樂團正在表演過程中,一名團員因爲無法適應而隨意晃動,這個時候另一名團員突然走上前去抱住了他,希望他停止晃動。也許自閉症兒童無法用語言精確表達,他展現的方式顯得很笨拙,但他們卻用最真誠的態度實踐着一支樂團應該是什麼樣的。我也能感受到孩子們的依賴和信任,他們的視線總在尋找我,會說“老師請你在我身邊”,希望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肯定和讚許。

正如《樂記》中記載的“禮辨異,樂和同”,音樂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促進社會團體和諧相處的必要途徑。在音樂治療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在撫慰他人的同時也溫暖着自己。相信以音樂團體治療作爲方法的自閉症樂團,今後會有更廣闊的前景,會被更多樣的社會團體所接納。我也思考着如何讓音樂治療融入更多元的人羣場景,並在治療機制和治療方式上得到不斷提升和改進。讓我們共同用音樂和愛搭建一座連接他人、撫慰心靈的橋樑。

素材來源:音樂週報

素材提供:音樂教育系

設計:leisurelyzs

編輯:蔡琰

小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