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 與中輟少年重建關係

2022年「藝把青戲劇比賽」賽前排演。(圖片提供/民和國中慈輝分校)

走過30年的中介教育學校:慈輝班

爲協助經濟困難或家庭變故的中輟復學生迴歸教育體系,教育部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提供轉銜適應的中介教育,避免中輟復學生再度輟學。「慈輝班」即爲其中一種中介教育形式,源自於1994年省政府時期的慈輝專案,專收家庭變故、經濟困難之中輟學生,由教育部補助、提供住宿、生活輔導與多元適性教育。慈輝班的規劃在當時十分另類新穎,也讓國中生能提前接觸到高職的技職課程。目前全省慈輝班有11所,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以下簡稱民和慈輝)即爲其一。

民和慈輝以技職教育爲發展主軸,白天依照課綱進行學科課程,每週一、四下午則有作爲職涯試探的技藝課程,包含烘焙、餐飲、美髮、化工、動力機械與商管設計6個專業。學科課程教師依照教師甄試選填分發,而技藝課程則和周邊的職校合作,或經由推薦尋聘適任教師。另設有夜間課程選修,一方面延續技職科目,一方面則有社團課程,如手工拼布、熱舞、鼓藝和電音三太子,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下簡稱青藝盟)的戲劇課程亦在此類別,固定在週三晚間發生。

2017年,因爲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牽線,前任校長陳冠伶結識了青藝盟盟主餘浩瑋,共同開啓「風箏計劃2.0」,至今已7年。受訪者蔡嶽峰當時即擔任民和慈輝分校主任(2014-2018),兩年間與餘浩瑋緊密合作。2022年重回主任職位,也將戲劇課程列入推行重點。

不只是課程教育,更是爲了建立關係

對蔡嶽峰主任而言,民和慈輝的授課需求和一般學校有異。面對特殊境遇的學生,通常無法直接進入教學進度,要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學生情緒、建立秩序管理,並與之建立好關係,才能進行課程。也因此,慈輝分校的課程多半由教師自主,和本校的教學進度不同,青藝盟的課程設計,正好切合學生需要。與青藝盟的合作,讓藝術教育第一次進入民和慈輝;每學期進行16周課程,並從中創作校內演出或是校外比賽的內容。

起初因爲不熟悉戲劇課的操作,蔡主任主動投入、觀察着課程進行。然而也有部分老師因爲對戲劇課程陌生而有所排斥,部分質疑也同時在校園中發酵,並擔心表演內容在消費學生故事。蔡嶽峰主任認爲,與學校的溝通其實很重要,外來團隊希望打破制度面,但學校畢竟有着管理的角色、老師們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主任的位置上,他會主動去調解溝通,像是在學校的工作會議上便主動提出將戲劇課作爲發展重點的理由,開誠佈公地讓老師瞭解和發表意見。

2019年蔡主任亦跟着巡演,一同進入5所慈輝班,在過程中深刻體認到戲劇教育的獨到之處:「學生參加戲劇課程不是爲了演戲而演戲,也會去面對自己的故事,並且學到不同的東西。再加上表演和成果發表也提供他們一個被看見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拿到獎,除了得獎很高興,又有獎金作爲升學基金。」

2017年至今,民和慈輝參與戲劇比賽持續凱旋而歸,不是冠軍就是亞軍;而當年參與巡演的10位學生,也有9位實際運用了這筆基金、繼續升學。

青藝盟的課程,給予了孩子許多陪伴,藉着演出站上舞臺,也建構了對自己的信心,並獲得臺下觀演家人的支持。蔡嶽峰主任也肯定地說:「我覺得他們在帶心靈那方面,有很多時候帶得比我還深入。」 傳統課程難免讓學生覺得無趣,學校的教師也有既定的管理身分印象,而青藝盟的師資作爲外部教師,能有更純粹的陪伴身分,讓學生在排練中嘗試各種可能。當學習的過程有趣,學生也就會願意學習,並開始思考未來的路,影響層面不僅是在戲劇表現上,更多的是心靈的反思:「當孩子願意配合這個課程去學習,在比較投入的狀況之下,他當然也能慢慢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心。然後他就會真的學到,並且去想自己。其實學習就是這麼一回事。」

緊縮的現實,共同前行的期待

雖然戲劇課程步入軌道,但因爲現實環境的改變,也讓慈輝班面臨新的困境。對比初與青藝盟合作的2017年,民和慈輝的全校學生人數少了五成。人數減少了原因除了少子化影響,另外也是「慈輝班」在現今是否仍有需求的討論。

相較於過往學生以弱勢家庭、中輟生或司法個案爲主,民和慈輝現有不少情緒與學習障礙的特教生。無論面對哪種學生,教師們都需要很多時間去陪伴與建立關係,然臺灣教育氛圍也有所轉變,當更多老師願意花時間關注與陪伴學生,加上各式清寒補助資源與專案,高關懷青少年是否真需離開原生環境、被引介至慈輝班?又或是學生進來後是否有轉出時間?開始引起有了不同討論。

「這裡到底是一所解決人生問題的學校,還是解決中輟之虞的地方?我覺得這兩件事的目標不太一樣。」蔡嶽峰主任也仍在思考這個問題。

面對現實因素,目前課程發展上大概只能維持現狀,戲劇課程則交由青藝盟設計負責。不過如果有機會,蔡主任希望能再「一起」巡演,不僅是讓青藝盟張羅巡演資源,民和慈輝也能更主動參與、建造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如果共同巡演,一定會留下更有趣的經驗與回憶吧!」

本文作者:黃馨儀

(本文摘自《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354期》)

《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3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