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天上之水下不來 救命之水地下來
屏東來義鄉二峰圳側向溢流堰支流親水區,水位雖然略爲下降,仍有近40公分深度,足夠讓民衆泡水消暑。(黃子明攝)
來義鄉二峰圳集水廊道上覆蓋鋼筋水泥堰體(見圖),目前林邊溪河面已完全乾涸。(黃子明攝)
大潮洲人工補註湖目前完全沒水。(黃子明攝)
屏東林邊溪目前河面全乾。(黃子明攝)
屏東林邊溪目前河面全乾,連河中雜草堆都枯黃一大片。(黃子明攝)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在屏東里港鄉鑿深水井取水供應高雄市,目前在荖濃溪畔有鑿井設施矗立。(黃子明攝)
來義鄉二峰圳集水廊道在地下,呈梯形,斜面立有一根根水泥柱,其上舖設過濾材料,滲入的伏流河水從這些水泥柱間隙流進廊道;廊道解說處設立一座模型(見圖)。
住在屏東來義鄉舊部落的原住民老農因山上無水可用,只好開車下山到二峰圳運水上山灌溉作物。(黃子明攝)
來義鄉排灣族婦女溫玉英坐在在二峰圳側向溢流堰支流親水區旁,監看民衆是否違反規定,她對維護這處族人重要水源命脈有強烈使命感。(黃子明攝)
來義鄉農民前往二峰圳主河道水管取水口察看水位情況。(黃子明攝)
新來義部落的羅姓老農婦前往二峰圳主河道水管取水口修復漏水水管,她利用現場撿到的膠帶修補漏水處。(黃子明攝)
來義鄉丹林村的李姓果農在芒果園套袋,邊套袋部分邊落果,她不禁抱怨。(黃子明攝)
屏東里港柯姓蕉農在香蕉園內將香蕉樹捆綁在鐵架上,爲颱風季來臨預做準備;他的果園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黃子明攝)
屏東里港柯姓蕉農在香蕉園內將香蕉樹捆綁在鐵架上,爲颱風季來臨預做準備,並查看蕉串成長情形;他的果園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黃子明攝)
屏東潮州的謝姓農婦正在稻田裡拔除雜草,她的稻田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黃子明攝)
屏東潮州的謝姓農婦正在稻田裡拔除雜草,她的稻田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黃子明攝)
屏東里港毛豆種植業者員工正在毛豆田裡噴藥,當地大規模種植的毛豆田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黃子明攝)
屏東里港大規模種植的毛豆田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黃子明攝)
屏東來義鄉新來義部落的羅姓老農婦發現田裡無水可用,前往二峰圳主河道水管取水口查看並修復漏水水管。(黃子明攝)
屏東來義鄉新來義部落的羅姓老農婦發現田裡無水可用,前往二峰圳主河道水管取水口查看並修復漏水水管。(黃子明攝)
屏東來義鄉新來義部落的羅姓老農婦(右)修復漏水水管,回到田間與賴姓農婦談論林邊溪對岸農田灌溉問題。(黃子明攝)
屏東來義鄉二峰圳側向溢流堰支流親水區,水位雖然略爲下降,仍有近40公分深度,足夠讓民衆泡水消暑。(黃子明攝)
近日鋒面南下,爲久旱不雨的臺灣各地水庫帶來不少進帳,但南部地區旱象依舊,許多縣市灌溉及民生用水拉警報,甚至採取局部減量供水或關閉泳池等措施,農民也擔心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屏東太武山下的來義鄉儘管流經鄉內的林邊溪已完全乾涸,但當地已啓用逾百年的二峰圳,仍然提供來自地下伏流水源源不斷,讓當地農民免於缺水之苦,甚至還能奢侈地讓民衆享受戲水之樂。
1914年來臺任職於臺灣糖業株式會社(臺糖前身)的日本技師鳥居信平,受命爲當時屏東萬隆農場蔗田興建水利灌溉設施,從探勘水文到興建二峰圳啓用,前後歷時7年,1923年完工迄今取水不曾中斷,僅2017年廊道受疏濬工程車出入重壓毀損,造成停水情況,但屏東縣政府立即整修恢復功能。二峰圳建成後平均每天可供水10萬公噸,不僅提供屏東平原灌溉與民生水源,當年參與修築圳體工程的排灣族人,也因此得享源自南大武山(排灣族語Itamilimilingan或Milingan)神域之水,在這枯水期,目前林邊溪河面全乾,但二峰圳側向溢流堰支流親水區,水位雖然略爲下降,仍有近40公分深度,足夠讓民衆泡水消暑;一旁主河道水較深,供應當地新來義、古樓、丹林等部落農業與民生用水,甚至缺水的舊來義部落農民也下山載水灌溉作物,雖然仍有水可用,不過旱象仍爲每位農民帶來或多或少的困擾。
住在新來義部落的羅姓老農婦在林邊溪旁河川地種植蔬菜、地瓜等作物,因爲田裡自動灑水系統沒有動靜,前往二峰圳主河道水管取水口查看,原來是水管破裂,於是以塑膠袋包覆用鐵絲箍緊,但根本毫無作用,後來在現場找到一些廢棄舊膠帶才得以止住漏水,她一直感謝上帝,回到田裡看到水又灑出,口中仍然念着感謝上帝;住在丹林村的李姓果農在芒果園套袋,邊套袋部分邊落果,她不禁抱怨,乾旱導致二峰圳主河道水位下降,讓她無法直接引水,若用抽水又要花一筆電費,且紙袋一箱從2600漲到3000,套了若落果等於血本無歸;住在舊部落的原住民老農因山上無水可用,只好開車下山到二峰圳運水上山,他自備抽水馬達及水箱,雖然覺得麻煩,但總比沒水好。
目前屏東平原地區很多農業灌溉用水,旱季主要還是依賴抽取地下水,不過缺乏妥善管理,導致許多地區地層下陷;然而取用地下水資源的二峰圳,以及在來義鄉與新埤鄉交界的大潮洲人工補註湖,將洪水期林邊溪水引入人工湖,利用當地礫石地質入滲效果佳的天然條件,讓湖水滲入地下水層,估計每年可以補助地下水層達1.5億噸,這項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澈士2009年提出的構想,在2018年初步開發完成,可以爲缺水的屏東地區提供「增源減洪」的效果。這兩項工程都有取得出入平衡,永續利用的效果。
李白 《將進酒》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詩句,對於屏東許多受惠於二峰圳及地下水補註湖的農民而言,他們的救命之水卻是地下來,當極端氣候可能成爲將來趨勢,面對現有水庫不斷淤積而減少有效蓄水量,地下水的補註開發可能是臺灣解渴的重要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