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東岸河口有紅金 紅頭魩仔美麗有哀愁

花蓮溪口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在天亮後仍持續在海灘上張網。(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海灘上清晨兩點多就聚集大批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海灘上清晨兩點多就聚集大批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海灘上清晨兩點多就聚集大批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在天亮後仍持續在海灘上張網。(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緊鄰太平洋,捕魚苗人在海灘上張網捕魚必須跟大浪搏鬥。(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緊鄰太平洋,捕魚苗人在海灘上張網捕魚必須跟大浪搏鬥。(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在海灘上張網捕魚所站位置會影響捕獲量及後續魚苗處理,靠岸邊浪小,但入網石子多。(黃子明攝)

三角網是捕捉紅頭魩仔的基本工具,網子由孔目較小的果蠅網製成,每支改裝費用大約2000元,但骨架需由捕魚苗人自行提供。(黃子明攝)

紅頭魩仔無趨光性,捕魚苗人通常在下網時纔會照射海面,避免強光驚嚇仔魚。(黃子明攝)

紅頭魩仔上網後,捕魚苗人用小碗撈起仔魚。(黃子明攝)

紅頭魩魚體呈現透明狀,略帶有淡紅色。(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邊抓邊查看魚籠中的仔魚數量。(黃子明攝)

資深捕魚苗人凌晨在花蓮溪口撈紅金,身手非常矯健。(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因地形開闊,加上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許多捕魚苗人撈紅金。(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通常都在早上天亮後約6、7點就準備收工了。(黃子明攝)

花蓮溪口緊鄰太平洋,撈紅金的捕魚苗人通常聚集在溪口北岸海濱。(黃子明攝)

到花蓮溪口撈紅金的捕魚苗人通常都有一、二十年以上經驗。(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結束捕撈後立即整理撈起的仔魚。(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自備冰鹽水整理撈起的仔魚,讓魚體保鮮之外也呈現美麗的淡紅色。(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撈起的仔魚經常會摻雜許多小石子,必須仔細清除。(黃子明攝)

部分紅頭魩魚體呈透明黑色,身上斑紋明顯,這些是屬於已洄游淡水河川再被衝回海里,因賣相較差,通常會被另外挑出。(黃子明攝)

宜蘭南澳神秘沙灘海邊也有許多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他們通常習慣聚集在一起面對海岸方向作業。(黃子明攝)

宜蘭南澳神秘沙灘海邊也有許多捕捉紅頭魩仔的民衆,有人全家出動到場協助處理仔魚。(黃子明攝)

捕魚苗人作業結束後立即忙着整理漁具。(黃子明攝)

太魯國國家公園管理處當年興建布拉旦部落入口處橋樑時,特地在橋頭裝置日本禿頭鯊的浮雕。(黃子明攝)

布拉旦部落所在的三棧溪河水非常清澈,許多日本禿頭鯊棲息其中,魚體上的條紋特徵很容易辨識。(黃子明攝)

因旱象延續,花蓮布拉旦部落所在的三棧溪下游河段完全乾涸,若持續不雨,可能影響日本禿頭鯊仔魚洄游。(黃子明攝)

因旱象延續,花蓮布拉旦部落所在的三棧溪下游河段完全斷流,靠近部落河段仍有少量水流,原住民學童在一處水潭玩跳水。(黃子明攝)

捕魚苗少年揹着三角網準備收工回家。(黃子明攝)

每年3 月到 6 月臺灣東部許多河川出海口附近海灘,總有一大批人自清晨 2 、 3點就拿着三角網開始捕捉魚苗,由於作業方式類似,許多人誤以爲他們在捉鰻魚苗,但其實是在捕捉淡水的「紅頭魩仔」,因體色呈透明淡紅色,且市場價格頗高,盤商收購價每斤現達500至600元,堪稱是來自大自然賞賜的「紅金」。

這些捕魚苗人身穿沼澤衣,手執三角網,頭戴照明燈,等待海浪衝上灘頭,立即順勢將網具插入海中,紅頭魩仔就會掛在網上,捕魚苗人拿着一隻小碗將魩仔魚撈起放入腰際的魚籠中,收工後,隨即用水桶將紅頭魩仔與石頭雜物分離,講究一點的人,還準備冰鹽水,這樣紅頭魩仔會呈現更爲明顯的淡紅色,賣相更佳常態上,今年每人每天可以捕獲1至2 斤,但花蓮溪口一位捕魚苗人說他曾一天捕獲近 60 斤,數量相當驚人,但獲利背後其實潛藏極大作業風險,曾有捕魚苗人遭大浪捲走罹難。

由於無法大量人工繁殖,捕捉紅頭魩仔與鰻苗雖然主要都靠人力手執網具作業但捕魚苗人也會運用圍網、手罟、定置網等網具捕捉,不過除了季節不同,所面對兩種魚苗也有不同習性,鰻苗具有趨光性,但會避強光、趨弱光,大潮時比小潮時鰻苗多;紅頭魩仔則是不具趨光性,喜愛小潮,下雨或海水混濁魚多,捕魚苗人表示,他們在插網前會刻意擡高頭燈角度,避免照射海面,待插網時再壓低頭燈角度來照明。

「紅頭魩仔」是俗稱日本禿頭鯊、和尚魚(學名:日本瓢鰭𫚥虎 Sicyopterus japonicus )的幼苗, 爲𫚥虎亞目𫚥虎科下的其中一種, 分佈地區包括日本、韓國、臺灣(東岸爲主)、中國大陸(福建沿海)至菲律賓都曾有紀錄,臺灣東部河川從北至南、直到墾丁半島的河川出海口都有日本禿頭鯊分佈, 是典型河海洄游魚種,成魚體長可達15 公分,魩仔約4公分 其生命循環爲成魚在河川中下游產卵,孵化後,仔魚沿河流漂流入海, 經兩三個月具有溯游能力後,再洄游河川中棲息成長,以水中附生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有機碎屑雜物爲食 其仔魚因而被歸類爲淡水魩仔魚;臺灣的「紅頭魩仔」主要以日本瓢鰭𫚥虎與寬頰瓢鰭𫚥虎( Sicyopterus macrostetholepis )仔魚爲主。

據在花蓮溪出海口捕紅頭魩仔的陳姓民衆表示,一隻成魚一次可產 5、 6萬個卵,曾經營溯溪活動的他,在花蓮三棧溪上游的黃金峽谷見過溪流中滿布日本禿頭鯊,體長几乎都達10幾公分,「有的還長鬍子咧 」 居住在花蓮布拉旦部落 (三棧部落)的83歲太魯閣族長者林喜文表示,當年太魯國國家公園管理處封溪護魚,讓三棧溪魚類生態豐富多元,日本禿頭鯊非常多,在建設部落入口處橋樑時,特地在橋頭裝置日本禿頭鯊的浮雕,成爲部落的特色。

日本禿頭鯊阿美族語稱爲稱爲Vulau,意爲「月亮的孫子」,布拉旦部落居民依其棲息習性叫牠「吸壁魚」,其腹鰭長在胸部成吸盤狀,可吸附石頭或巖壁,能夠在喘在喘急的河流中逆流回遊,完成生命循環,雖然目前族羣數量尚稱穩定,但隨着商業交易需求擴大,加上近年氣候異常,乾旱導致河川斷流,像目前三棧溪下游河段幾乎完全乾涸,可能衝擊日本禿頭鯊洄游行爲,目前僅臺東縣政府有施行爲期兩個月的禁漁期,讓其生態得以喘息,如何做好保育讓資源永續利用,漁業署與民衆都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