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動漫裡最拉風的巨型雙手刀劍,爲何在古代戰場一直是非主流?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人渣嘯西風

字數:3964,閱讀時間:約10分鐘

首先雖然巨型雙手刀劍看起來十分拉風,但是這些武器需要施展的空間較大,想要揮的開,身邊是沒法站其他隊友的,這就造成了這些巨型雙手刀劍沒有辦法組成密集陣型作戰。而在冷兵器戰場上戰陣裡士兵的投放密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人再能打,也難以對抗數個敵人一起的密集攻擊。

而一把巨型雙手刀劍的造價,完全可以武裝一整個小隊的長槍兵,一個訓練有素的小隊長槍兵是可以吊打一個使用巨型雙手刀劍的老兵的。同時長槍兵的訓練難度也遠低於使用巨型雙手刀劍的戰士,投入和產出實在是不成比例。

而另一方面,巨型雙手刀劍因爲需要雙手握持,又沒法持盾,面對遠程武器缺乏防禦,沒法擔任正面衝陣的戰術作用,往往需要穿重甲才能保證面對遠程打擊不至於讓這些訓練難度更高的精銳一波就陣亡,這就導致了訓練和武裝成本再次飆升。

但是這些精銳面對盾牌也很無力,難以衝破盾牌的防禦殺傷敵人,反而容易被密集盾陣擠到難以動彈,被盾牌縫隙裡伸出的單手刀劍捅甲縫陣亡。所以這些手持巨型雙手刀劍往往還穿一身盔甲看起來十分拉風的精銳戰士,投入十分之高,但是難以產生符合投入價值的戰果。

然而如果巨型雙手刀劍真的一無是處,那麼也不會出現了,這些巨型雙手刀劍,雖然活躍的時間都很短,但確實的出現過戰場上,那麼這些造型十分拉風的巨型雙手刀劍,在戰場上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雖然這些巨型雙手刀劍的尺寸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任何冷兵器只要改動一點,技術就得改變。包括不限於刃型、刃厚、重心、護手、柄長、柄型……所以這些巨型雙手刀劍因爲形制不同,在戰場上的定位也不盡相同。因爲不同國家的戰爭形態也不盡相同,導致這些巨型雙手刀劍的使用方式和技法也大有不同,我們一樣一樣的來講。

首先是德國雙手巨劍,這種武器主要活躍在15世紀到16世紀這段時間,實際上在16世紀後期,這種德國雙手巨劍就已經開始退出戰場,而轉變爲出現在儀式典禮和閱兵式上了。

這種雙手巨劍雖然名爲德國雙手巨劍,但實際上最早是瑞士僱傭兵開始使用的,由於瑞士僱傭兵不和其他瑞士僱傭兵作戰,而法國人大量僱傭瑞士僱傭兵作戰,所以當時與法國不斷作戰的神聖羅馬帝國在15世紀末組建了自己僱傭兵,一切都是對標瑞士僱傭兵,所以也理所當然的使用起了這種雙手巨劍。

但是因爲這些神聖羅馬僱傭兵在1522年的比柯卡戰役中大敗瑞士僱傭兵,直接導致瑞士人因爲死傷過於慘重,心灰意冷回到瑞士老家,不再做僱傭兵,並聲明永保中立,導致神聖羅馬僱傭兵名聲大噪,而這種雙手巨劍也因此被稱爲德國雙手巨劍。

在當時的戰爭中,主要的戰爭形態還是長槍陣互相沖,因爲雙方都是用長槍,以瑞士僱傭兵爲例,當時的瑞士僱傭兵使用的長槍長達六米,而大家爲了長槍陣互衝的時候不吃虧,也只能紛紛把長槍加長。這種情況下,當時兩邊長槍陣接敵之後就變成超長的長槍互相拍打攪在一起,很難造成多大傷害。

這種時候就有人乾脆拔出短劍從長槍桿子下面鑽過去殺傷對方長槍兵,破壞對方陣型,被稱爲鼠戰。而不管是瑞士僱傭兵還是神聖羅馬僱傭兵,其中的精銳老兵就會手持雙手巨劍砍死那些只有短劍的地鼠,然後趁雙方長槍攪在一起,直接衝進敵方的方陣中掄開雙手巨劍大肆砍殺被近身的長槍手。

這種德國雙手巨劍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兩段護手,在大護手的前面還伸出來一對月牙形的小枝,這種兩段護手的設計,也是爲了方便架起敵方的長槍,如果用普通護手,就嫌離手太近,一方面不好發力,另一方面也架不了太高,不好衝進去。所以就有了兩段護手,可以改變握距來適應不同的攻擊距離,以及更好的把敵人的槍桿架起,方便衝陣。

在當時的僱傭兵中,主力是長槍手組成方陣,方陣四角有火槍手進行射擊,方陣其中夾雜了雙手劍士和斧戟手,這些和德國雙手巨劍同等定位的斧戟也是一樣,斧刃上部的U型結構可以把對方長槍架起來,這樣方便衝近身。

實在不行也可以給雙手劍士頂起一片空隙,方便雙手劍士衝進敵方陣型內。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對方長槍被己方長槍干擾住的狀態。所以這兩種兵器的尺寸相對長槍來說太短,如果單獨成軍,根本沒法衝進去就會被長槍捅死。

但是因爲16世紀火槍的飛速發展,火槍手在方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同時火槍的威力也越來越大,盔甲難以抵擋火槍的射擊,直接導致16世紀下半葉雙手劍士就不得不退出戰爭舞臺,因爲雙手巨劍的拉風外表,轉而成爲儀式典禮以及閱兵式上的儀仗器。

但是活躍在東方的巨型雙手刀出現的時間就更早,日本的野太刀大約在14世紀就開始流行,到15世紀慢慢的開始退出戰場。這個時間段中,日本當時戰爭流行的戰術還是武士老爺進行一騎討單挑,等武士老爺分出勝負了,足輕們再上前掩殺。

因爲這種戰法的流行,武士的作用被武士階級人爲地擡高,導致了看起來賣相厲害的武士更容易拿到更高的俸祿。於是超長的野太刀就應運而生。當時的武士們,爲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厲害,紛紛把自己的佩刀加長,使用更長的大刀看起來賣相就更威武。

武士們爲了擡高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拒絕使用盾牌,宣揚使用盾牌是懦夫的表現,對自己武藝不自信才使用盾牌,紛紛把自己的佩刀加長。

而這些加長的的超大野太刀因爲弧度大,刃長也長,其實很難進行捅刺,更適合揮砍,這就保證了武士老爺們的死亡率變得更低,因爲揮砍是很難砍破盔甲的真要命那得靠捅甲縫,但是長刃巨型雙手刀揮砍缺少盔甲的雜兵又很爽快,大家紛紛打默契仗,武士老爺們一騎討傷而不死,只分高下不分生死,想要戰功就玩命砍那些足輕雜兵。

而這種默契仗的狀態,也因爲一些不講規矩的下級武士把野太刀越做越長,往往做到自己其實根本無法自如使用的長度,就爲了顯示自己很厲害能用很長的刀,他們又沒錢定製好刀,於是開始拿根本都沒淬火的鐵片貨矇事,徹底攪亂了市場,領主們不在看誰刀長就給誰更高的俸祿,於是打默契仗的美好時光開始過去,武士老爺們紛紛放棄不用這種華而不實的武器,野太刀開始退出戰場序列。

而在海的另一邊,大明帝國卻開始引進並改造這種野太刀。這也是因爲在野太刀的戰場經濟泡沫開始被戳破後,很多混不下去的流浪武士爲了生計,只能轉而帶着自己已經過時的野太刀跑去尋找海賊王的夢想,當上了海賊,開始劫掠大明帝國的沿海地區。

而大明帝國的沿海地區因爲承平已久,軍戶們早已淪爲長官的農奴,只是被拉去給長官種地,缺乏訓練。在面對倭寇裡的那些脫產流浪武士時,很容易便被這些靠武力吃飯的精銳近身衝亂陣型。然後鬨堂大散一潰千里。畢竟這些軍戶往往飯都吃不飽,缺乏訓練只會勞作,憑什麼還要跟那些拿着巨大長刀看起來凶神惡煞的倭寇拼命啊!

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在他寫的兵書《紀效新書》中這麼記載那些懷揣海賊王夢想拿着在本國已經過時的野太刀的流浪武士的戰術:“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然後引進並改進了倭寇們的野太刀,稱之爲長刀。

但是戚繼光作爲一代名將,自然很容易就看出這種巨型雙手刀的缺點,所以他雖然改進了日本的野太刀,但只是拿來裝備鳥銃手,作爲近戰刺刀一樣的副武器,並沒有裝備近戰部隊。而是改進了鴛鴦陣,前排放盾牌手頂住,後面還有鏜鈀手可以叉對方武器,然後長槍手去捅死那些敢於衝陣的倭寇。這種不同尺寸武器的多層配合,往往直接打出破敵數千傷亡個位數甚至零傷亡的戰績。

日本的野太刀在被明帝國引進後做了不少改進,首先彎柄被改成直柄,弧度也大大的降低,因爲中國沒有武士老爺一騎討,不需要打默契仗,弧度減小的明長刀更方便刺擊。同時因爲巨型雙手刀劈砍難以傷害重甲對手,對重甲對手的捅刺又不如長槍、破甲錐一類武器,所以在明代,明長刀主要還是針對無甲或是有線護甲的雜兵。

所以明長刀和野太刀的另一個區別就是明長刀大多並不起脊,相對野太刀來說更爲輕薄鋒利。戚繼光的鳥銃手大多在後排,要都被重甲敵人近身,那說明前排肉搏部隊已經徹底潰敗了,那隻剩鳥銃手也無力迴天。鳥銃手更多的還是面對跑得更快更靈活的無甲或是輕甲的零星雜兵。更加輕薄可以減輕鳥銃手的負重,面對無甲或是輕甲的雜兵輕輕一揮就能砍出很大的傷口,效果更好。

在戚繼光之後,明代著名武術家程衝鬥,字宗猷,也組建過親族子弟兵保衛鄉里,面對的也是無甲的盜匪之流,使用的戰術也類似倭寇裡的流浪武士,組織少量精銳依靠更好的技術突進敵方陣型大肆砍殺雜兵,直接擊潰敵方烏合之衆。

當時的縣令侯安國讚道:"宗猷所攜子弟兵,雖不及數十人,然可當數千之用。"就是因爲少量精銳拿着看着嚇人的巨大長刀一旦衝進人堆裡開始砍殺雜兵,敵方的陣型也好,士兵的士氣也好,很快就會徹底崩潰,從而達到以少勝多以一當千的效果。

雖然這些巨型雙手刀劍戰場定位也好、使用技法和戰術也好,大多並不相同,但是也有相同的點,就是主要是訓練有素的精銳用來砍殺訓練不足的雜兵,以此來打亂地方陣型,擊潰敵方士氣。

但是終究精銳難得,陣亡風險又過大,一旦像戚繼光一樣看破這種巨型刀劍的劣勢,使用不同長度的武器層層狙擊,以多打少,就能讓辛苦訓練的精銳白送人頭。所以終究這些看起來十分帥氣拉風的巨型雙手刀劍,只能在戰場上曇花一現,留下非主流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