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美史料 陳翠蓮:美國不必然提供臺灣獨立軍事防衛底線未變

陳翠蓮表示,但必須注意,那時起美方已認爲臺灣人應該爲自我防衛負起全部責任,並設下「美國並不必然提供臺灣獨立軍事防衛」的底線,這個原則迄今並未改變。(遊念育攝)

國史館14日舉行「戰後臺美關係─從經濟發展到國防安全」新書發表暨學術研討會,臺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以「戰後臺美關係與民主化」爲題發表演說。(範揚光攝)

川普總統即將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美國是否協防颱灣引發關注,臺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14日發表論文演講,研析戰後美國對臺政策時,論文中引述美官員在1968至1970年的檔案指出,美國政府不應給臺灣人政府錯誤的訊息,以爲美國願意給予臺灣獨立軍事協助的承諾,這將使美國面臨嚴重的風險。陳表示,「美國並不必然提供臺灣獨立軍事防衛」的底線,這個原則迄今沒有改變。

國史館「戰後臺美關係從經濟發展到國防安全」新書發表暨學術討論會,並邀請陳翠蓮發表「戰後臺美關係與民主化」演講。

陳翠蓮表示,1960年9月雷震、馬之驌、傅正、劉子英四人被捕,美國政府雖然關切,但刻意與臺灣的反對黨運動劃清界線。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在給國務院的電報中透露,美方利益的重要考量,一旦出現組織型態的反對黨,其政治主張將對臺灣人產生號召力,足以與國民黨競爭,甚至使國民黨宣告死亡。

陳翠蓮表示,不過,到了1970年,美國政策轉變時的「臺灣化」。對於臺灣在聯合國席位,雖然美國政府提出「雙重代表權」建議,但蔣介石無法接受,等到蔣總統願意考慮時已經時不我與。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 2758號決議。

陳翠蓮說,美方官員這些有關「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預測與討論極具意義。這顯示1970年代初期美國政府準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的同時,已逐漸將關注焦點轉向臺灣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想法,而不再以中華民國政府爲重心。

美國政府官員預測中華民國將走向臺灣化,臺灣人希望建立像美國一樣的自由民主社會;臺灣人民對美國極爲友善,建議國務院繼續與臺灣維持友好關係;惟若臺灣化的終極結果是臺灣獨立,則美國政府不願承諾提供軍事防衛保證,以免影響美中關係,達背自身國家利益。迄今,這一底線仍與臺灣社會走向密切相關、值得重視。

陳翠蓮說,透過上述討論,能夠對於戰後美國政府的臺灣政策有所瞭解:第一,臺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關鍵性利益所在,戰後美國政府的臺灣政策雖然有過多次轉變,但最重要的核心原則是必須使臺灣掌握在親美政權手中,以符合美國利益。

陳翠蓮指出,《舊金山和約》所規定臺灣地位未定狀態,是195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嘗試各種方案後所摸索出的路徑,此一路徑是在美方所能夠與願意負擔的成本下、讓臺灣不落入中共手中的不得已方案,除非有重大變數發生,預料美國政府將繼續維持此一狀態。

陳翠蓮提到,美國政府會支持臺灣獨立嗎?1950年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力尚有限時,美國政府曾經試探臺灣獨立的可能,但是當時臺灣社會並未準備好。1970年代美國政府即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時,就已預測「中華民國臺灣化」的趨勢,也願意尊重臺灣化的政府走向臺灣獨立。

陳翠蓮表示,但必須注意,那時起美方已認爲臺灣人應該爲自我防衛負起全部責任,並設下「美國並不必然提供臺灣獨立軍事防衛」的底線,這個原則迄今並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