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印度移工有三不足 學者:別把關心當認知作戰

臺灣新動力智庫21日舉辦「臺、印移工會議–跨界勞動影響下的勞工權益及文化理解」座談會,邀請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方天賜(右起)、桃園市羣衆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勞動部專委胡欣野一同探討印度移工議題。(黃世麒攝)

臺灣與印度近日完成簽署勞務合作MOU,未來可望引進印度移工。臺灣新動力智庫21日以印度移工爲題邀請專家學者分享,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方天賜在會中表示,臺灣引進移工的過程有三大不足,社會對印度認識不足、政府溝通不足、配套準備不足;印度「全國軟體和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主席Debjani Ghosh指出,印度是唯一預計2030年會有人才剩餘的國家。

方天賜表示,全臺灣至今仍沒有印度研究系所,導致不僅一般人不瞭解、學界也不熟悉,一般人只知道「印度神童」,連印度總理莫迪都不認識,政府卻把所有民衆的關心都當做「認知作戰」,僅用單方面宣傳、不溝通,還有如翻譯人才不夠、沒有直航班機等準備不足之處。方還說,希望政策施行前能夠更細緻,不要把所有質疑都打成認知戰。

桃園羣衆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則質疑,目前全臺各地菲律賓當地菲律賓語通譯最多不會超過5個,加上印度語言複雜,勞動部強調來的會英文,這麼好的條件會來臺灣當藍領移工嗎?

Debjani Ghosh以「印度勞工的工作精神與優勢」爲題演講時指出,臺灣在AI與大數據分析、晶片設計等產業面臨勞動不足問題,印度的優勢就是在全球面臨人才短缺情形下,是唯一到2030年會有人才剩餘的國家。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專門委員胡欣野說,2月26日完成換文簽署,後續會依條約締結法報請行政院備查,送立法院查照,並召開工作層級會議達成共識後告新移工來源國後纔會小額試辦,3月上旬邀請專家學者就印度移工召開諮詢會議,後續也會邀請如移工代表、相關利益團體與會,希望降低社會各界對移工引進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