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只活了一歲半的碑

范仲淹晚年拿出一輩子的積蓄,在老家蘇州買了一千畝良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族基金——範氏義莊。這塊田地不分給姓範的,也不準姓範的種,但族人從小就可以從這個家族基金裡領各種補助,不論是口糧、衣料、婚喪嫁娶還是學費路費。

這個決定家裡的晚輩是反對的,問他說爲啥不在洛陽這種大城市買房置地,要去蘇州這種地方?范仲淹說咱家的祖地風水先生看過,世世代代出大官,不能只旺咱們自己。

範家的子弟是聽話的,此後千年,家族裡都出過大官,不論戰亂還是改朝換代,族人世世代代經營着族田,哪怕在山西當官,也要繼續搞家族基金。

中國人是很重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的。在漢人歷次南遷的歷史裡,他們都不忘把家鄉的地標帶走,別的不說,大家可以數數福建有多少洛陽橋。

大星在福建看過祠堂,有一個印象深刻,家族裡出了戶部尚書、刑部尚書之類的大官,牌子只能散在地上,能掛在房上的牌匾只有:

世界冠軍和狀元

2018年的五一,泉州師範學院的曾老師到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培豐鎮孔夫村做了一個田野調查。

孔夫村幾千口人,耕地不到3000畝,青山環抱碧水長流,也有代表北方移民歷史的土樓,說實話,在福建也沒什麼特別。之所以選擇這裡做田野調查,主要是村裡有一種瀕危的獨特方言——孔夫話。

別看龍巖這個城市不大,有說閩南語的,有說客家話的,有說孔夫話的,還有很多分支系語言,甚至大家互相講普通話都很難互通。一些大型活動比如舞龍舞獅或者求神拜佛,大家還要提前統一一下語言。

具體到孔夫村,村民們在村子裡買菜說孔夫話,出村的話要根據去的地方選擇不同的語言,據曾老師粗略統計,大概有5種。

時代的發展中,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說自己的方言,很多年輕人覺得普通話能更好開發小孩子的智力,就算是大家都很熱心的祭祖、拜神活動,也越來越多地使用普通話,因爲:

孔夫話沒有新詞。

2020年,孔夫村修繕一座張姓宗祠,村裡的這一支張姓是數百年前的元代遷來此地,據說族內的考證小組遍走祖國大好河山,只爲確定祖先的足跡。在他們的考證文字裡,大星也看到了當年家族基金的起點,范仲淹的老家吳郡,也就是蘇州。

去年11月,宗祠修成,典禮上,主持人用普通話念了刻在宗祠門口的一段話——科甲聯第,氏族榮昌,文能輔政,武可安邦,勿忘祖訓,忠孝賢良,報效國家,睦鄰友鄉。

修宗祠大概花了族人800萬,其中超過四分之一來自一位背井離鄉在外奮鬥的晚輩。在祠堂重新落成前,族人給踊躍捐款的族人在祠堂內起了幾座碑。其中就有這位捐款最多的晚輩的碑。

碑上刻了晚輩的成就,刻了他的家風,刻了他設立了一支5億元的基金用於家鄉晚輩教育,也刻了他捐建宗祠。在他家的祖宅大門上,大星看到了這樣的對聯:

寧心靜氣參科學,遠矚高瞻法自然。

最近一段時間,這座碑曝光了,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碑上刻的名字就是張一鳴。很多網友對此冷嘲熱諷,有人說土,有人說他不配。當然,也有很多網友說這是人家宗族自己的事情,外人管不着。

大星不知道張一鳴知不知道族人給他立碑的事情,但大家議論多了,這座碑就沒了。

大星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但不忘祖先,照顧鄉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一點也不土。

加 大星微信:Howbigstar

備註公司-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