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千億市值俱樂部新增8家 疫苗成"黑馬集中營"

(原標題:醫藥股千億市值俱樂部新增8家 創新藥和疫苗成“黑馬集中營”)

《投資者網》蔡俊

新冠疫情爆發是危機,但對資本市場萎靡多年的醫藥股,是難得的機會。

今年以來,醫藥股橫掃前些年的“黑天鵝事件”陰霾。曾經寥寥幾家的千億市值俱樂部,迎來大規模擴軍。A股和港股市場,7月中旬總計新增8家醫藥公司市值突破千億。若計入盤中一度觸碰千億關口的,數量可達10家。

生物製藥領域,尤其是疫苗研發企業,因護城河與新冠治療題材,成了最大贏家。伴隨醫改逐漸深入,那些在創新藥研發上,具備“熱門領域+網紅團隊+明星資本”的公司,也成了資本追捧的熱點。

千億市值俱樂部大擴容

截至7月17日,A股共有10家市值千億的醫藥股,5家公司新晉入場。恆瑞醫藥衝破5000億大關後,坐穩頭把交椅,總市值高達5113.05億元。緊隨其後的邁瑞醫療,總市值4020.29億元,兩家企業遙遙領先同行。

過了千億,第二個關口就是2000億。藥明康德第三個撞線,截至7月17日,總市值2322.76億元。之後的智飛生物、長春高新也突破1900億,離關口近在咫尺。

醫藥行業的細分領域繁雜,上榜千億市值的企業,可細分爲生物製藥、醫療設備服務、中藥等三大題材。其中生物製藥,可再拆分爲各專業領域;但從大範疇看,除了醫藥設備的邁瑞醫療、醫療服務的愛爾眼科、中藥的雲南白藥、片仔癀,生物製藥依然是數量最龐大、資本最熱捧的題材。

最明顯的例子,去年底A股市值千億醫藥股爲5家,但伴隨今年疫情爆發帶動的板塊飆升,4家生物製藥跑步入局。康泰生物,去年底市值僅566.44億元,但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在上半年達到1090.52億元。

更誇張的是,今年6月底上市的甘李藥業,連續十多個交易日漲停,截至7月17日,總市值達1033.07億元,但之後股價下跌,公司三位高管在本週集體請辭。另一家君實生物,開盤首日就突破千億市值,之後幾日雖回落,但很明顯,2000億纔是資本期待的關口。

港股市場上,2018年港交所開啓醫藥股IPO快速通道,首次允許未通過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從此,生物製藥公司涌向香江。

港股的醫藥股盛宴,比A股來得更早。去年底,港股6家市值千億公司,全部來自生物製藥領域,內地企業涵蓋藥明康德、翰森製藥、藥明生物、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

今年以來,港股千億醫藥股新晉3家,包括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兩家流量明星。一場席捲A股、港股的醫藥狂歡,還在不斷上演。

創新藥和疫苗收割資本

生物製藥,成了這場醫藥股狂歡的主角。資本的投資邏輯,也隱秘可循。

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與醫療改革同呼吸、共脈搏。帶量採購前,仿製藥是各大藥廠競爭最激烈的賽道;帶量採購後,國家有意扶持國產創新藥,前期靠仿製藥逐漸壯大的藥廠,趁此機會投入巨資轉型,吃到最大的紅利,也成爲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寵兒。

恆瑞醫藥,就是其中最大贏家。

公司創新藥業務,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新藥獲批上市的節奏。特別是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等幾大領域,在國內同行中擁有領先優勢。根據2019年報,公司去年獲取創新藥製劑生產批件2個,臨牀批件29個,並形象地將研發歷史分爲三個階段,即me-too、me-better、源頭創新。

A股這套投資邏輯,在港股被髮揚光大。以翰森製藥、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爲首的千億市值股,機構的投資無一不是按此邏輯,繼續深化爲“熱門領域+網紅團隊+明星資本”。

具體來看,三家藥廠都專注抗腫瘤領域,團隊分別爲鍾慧娟(恆瑞醫藥孫飄揚之妻)團隊、正大天晴、國家背景科研團隊,高瓴資本、博裕資本、弘毅資本曾參與其中。

相同的邏輯與共性,在即將邁入千億俱樂部的君實生物身上也具備。公司研發團隊外資藥廠出身,選擇PD-1(抗癌細分)領域,背後站着高翎資本、林利軍等投資人。

不過,這些優質的醫藥企業,經常被頭部PE捷足先登。資本要尋找價值窪地,需要既擁有足夠高的護城河,又有足夠多公司填滿水池的窪地。

疫苗,成了機構們今年最大的收穫。資本發現,不同於其他進口藥在國內走快速審批通道,進口疫苗入華的審批週期之長、評審要求之高、落地之難,無意中讓國內企業,有了一道非常高的護城河。加上2018年長生生物造假事件爆發,倒逼疫苗領域提高行業標準,不僅再度擡高護城河,還無意中又爲國內企業做了“無形”背書。

A股千億市值醫藥股,主營疫苗產品的企業,就有智飛生物、長春高新、康泰生物。他們去年離千億市值相距甚遠,但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成爲資本市場最熱衷追逐的題材之一。每次發佈疫苗進展公告,都是一次股價高漲的盛宴。

那些年曾市值千億的醫藥股

上輪醫藥股的春天,還是遙遠的2017年。不過,就算稱得上“春天”,也與今時今日不可同日而語。

2017年底,A股僅有恆瑞醫藥、康美藥業、復星醫藥、雲南白藥等四家市值千億的醫藥股。若算上當年11月板塊的一波小陽春,上海萊士也曾突破過千億天花板。

然而,除了恆瑞醫藥一直坐穩外,其餘幾家之後均失守千億。2018年是醫藥“黑天鵝”的爆發年,長生生物疫苗案轟動全國,華海藥業在歐美遭遇產品投訴,甚至雲南白藥也陷入牙膏質量風波,造成板塊全年的市值大幅縮水。

2019年,還沒緩過勁來的醫藥板塊,又接連受到重創。

最大的黑天鵝,來自康美藥業財務造假。當年4月,公司承認財務數據有會計差錯,涉事金額高達300多億元。之後市值迅速縮水將近九成,公司淪爲ST,實際控制人近期已被抓捕。

另一家白馬股上海萊士,主營血液產品,被譽爲“A股血王”。公司2018年起,曾先後有意收購英國、德國、西班牙等血液製品公司,這些標的體量大多超過上海萊士,因此公司的資本運作常被貼上“蛇吞象”標籤。

然而,上海萊士始終與炒股虧損、鉅額商譽、股權質押爆倉等事件掛鉤。本月,公司控股股東以公司股權作價,抵償平安銀行相應債務。之後其一貫套路被市場挖出,即控股股東先質押股權獲取資金,再收購標的注入上海萊士。如此往復,公司股價常大幅波動,收購利好放出、預期業績上升則漲,收購失敗、股東股權質押則跌。

另一邊,雲南白藥逐漸走出牙膏事件陰影,重回千億市值俱樂部。相反,復星醫藥在千億路上緩慢篤行。2017年底,公司市值達1097.85億元,之後兩年末停留在579.88億元、651.1億元,今年盤中也一度突破千億,但之後回調。

趁着在千億關口來回,復星醫藥內部重新梳理體系。今年以來,公司有5位高管相繼離職,包括副總裁、藥物研發副總裁、非執行董事等;去年完成旗下復宏漢霖的港股分拆上市,並進入科創板的上市輔導階段。

銷售與研發:不同細分領域各有側重

銷售與研發,拓寬渠道還是埋頭苦幹,這是個問題。

千億市值醫藥股中,疫苗、中藥、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選擇了銷售。其研發與銷售費用之比,大多維持在1:10左右。

截至2019年,智飛生物、長春高新、康泰生物三家疫苗企業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7億元、3.7億元、1.98億元,對比之下,三家銷售費用則分別高達1 0.95億元、25.22億元、7.84億元,因爲有極高的護城河,拓寬營銷網絡更爲重要。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中藥概念股雲南白藥、片仔癀身上。根據2019年報,兩家公司分別投入研發1.73億元、1.2億元,但銷售方面投入41.56億元、5.23億元。除此以外,醫療服務的龍頭愛爾眼科,去年銷售砸下10.48億元,研發支出1.52億元。除雲南白藥外,大多都維持1/10左右的研發/銷售費用比。而云南白藥又因其獨家配方的特殊性,其以相對較低的研發投入維持較高的銷售收入,這一點其他醫藥企業也很難照搬。

重銷售淡研發的情況,有細分行業各自屬性。疫苗在國內有高護城河的壁壘,技術迭代的週期也不如服用藥物快,在相當長的時間,能保持幾大巨頭共享市場。中藥與醫療服務,大多不在處方藥、醫保覆蓋的範疇內,拓展營銷觸角,也就成了決定公司利潤最重要的途徑。

相反,那些主打創新藥、高端仿製藥、CRO模式的醫藥股,研發支出就佔據相當大比例。

領軍國內創新藥的恆瑞醫藥,去年投入38.96億元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爲85.25億元,研發與銷售的比例將近1/2。

無獨有偶,港股幾家千億醫藥股,如翰森製藥、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1.2億元、23.98億元、20億元,對比32.66億元、93.2億元、87.12億元的銷售費用,亦不算太低。

在研發方面投入心血,最大的回報,就是今年藥品獲批通過的總量。截至上半年,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各自有8、9只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爲下一步註冊上市、帶量採購,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A股和港股雙雙實現千億市值的藥明康德,去年5.9億元研發費用超過4.38億元銷售費用。公司採用CRO,即醫藥研發外包模式,通過打造一個平臺,專門承接國際藥廠的研究分發工作,銷售支出自然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