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螺螄粉 見證團結情
(原標題:一碗螺螄粉 見證團結情)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何明華
一碗螺螄粉,“嗦”出團結味。
8月25日,記者走進位於柳州市魚峰區洛維工業園內的螺霸王螺螄粉文化展覽館,一塊長約17米的大數據顯示屏引人注目。
通過大屏,可直觀地看到企業生產數據實時傳送,每個車間、生產線上的每個環節都清晰地顯示在大屏上,從柳州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銷售大數據也能一目瞭然。
“柳州螺螄粉生動體現了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融互鑑,也是各民族經濟互相依存的見證。”展覽館的苗族講解員雷潔介紹,在柳州螺螄粉的“基因”裡,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又有壯族等民族的“稻作”文化及柳州先民“柳江人”的“食螺”文化等。
一包淨重330克的螺螄粉,內容卻很豐富:酸筍、酸豆角、花生米、木耳等配料多達8種,這些配料都來自哪裡?
“我們螺螄粉的原材料主要取自柳州本地及周邊優質產區。”雷潔介紹,從菌菇到竹筍,從螺螄到豆角,從城市到鄉村,螺螄粉的發展帶動原材料的種養殖,串起了各族羣衆的發展致富線。
各族羣衆共同團結奮鬥創造出螺螄粉的傳奇,而螺螄粉產業鏈也反哺帶動各族羣衆共同致富,見證着各族同胞團結追夢的故事。
“我們企業工人接近400人,其中少數民族員工佔比在70%左右。”雷潔告訴記者,該公司有壯、漢、瑤、苗、侗、仫佬等多個民族的員工,各民族兄弟姐妹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公司離家近,待遇多勞多得,每月有4000—5000元的工資,還能實現嗦粉自由。”今年34歲的壯族員工韋麗娜來自柳江本地,3年前進入公司成爲一名生產工人。“螺螄粉產業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就業機會。”韋麗娜對記者說。
小米粉“嗦”出大產業。
目前,柳州有螺螄粉原材料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合作社等200餘家。柳州市螺螄粉產業相關企業有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柳州螺螄粉生產企業的主力軍。柳州螺螄粉企業正沿着“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的路線不斷實現創新躍進。
小米粉“圈粉”千萬家。
以“鮮、辣、酸、爽、燙”爲特色的柳州螺螄粉,近年風靡全國、走向世界,深受各地食客的喜愛。據統計,今年1—6月,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355.21億元,同比增長7.7%。
一袋袋螺螄粉從柳州生產銷往全國各地,一個個遊客從五湖四海來到這裡感受壯美廣西。在一次次“雙向奔赴”中,促進各民族羣衆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藉着螺螄粉產業發展的東風,當地衆多各族羣衆成爲產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螺螄粉成了一碗‘致富’粉,一碗‘團結’粉。”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漢霖說,公司以企業+農戶+合作社的模式,輻射帶動了500多戶農戶,基地及深加工等板塊吸納了2000餘人就業,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
“柳州螺螄粉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柳州市商務局螺螄粉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盧世昌表示,柳州在民族地區建立規模達68萬畝原材料種養殖基地,帶動了大米、竹筍、豆角、木耳等原材料種養殖的發展。“讓各族羣衆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充分享受產業增值收益,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