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程不輸公共工程 紙風車「打虎」閃耀金門大橋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選在金門大橋前進行金門的第二場演出—武松打虎,吸引近2千名大小觀衆欣賞。圖/紙風車提供

昨晚8點多,紙風車劇團爲金門金寧鄉孩子帶來的「武松打虎」落幕後,不遠處的金門大橋燈光秀亮起,在黑暗中流光溢彩,和紙風車閃亮的舞臺相互輝映。紙風車基金會董事長李遠透露,爲了讓觀衆銜接兩場精彩的表演,紙風車特別寫公文申請讓昨晚的金門大橋燈光秀比預定時間延後十分鐘。一紙公文便能展現紙風車對觀衆的細心與貼心。

去年底通車的金門大橋,是臺灣最長、工程難度最高的橋樑,也是公共工程技術的新里程碑。昨晚「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選在金門大橋前進行金門的第二場演出—武松打虎,吸引近2千名大小觀衆欣賞。從2006年啓動的「紙風車兒童藝術工程」,20年來兩度走遍臺灣300多個鄉鎮、爲數十萬個孩子帶來歡笑,其艱難與重要性不輸給金門大橋。

這是紙風車兒童藝術工程第二度踏上金門。兩位元老級編導與演員—莊瓊如與鄒宜忠,15年前便跟着「紙風車319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踏上金門。莊瓊如表示,15年前大家還不瞭解「紙風車319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是甚麼,但經過319和368,民衆漸漸瞭解陪孩子踏上藝術第一哩路的重要,這一次踏上金門的感覺「跟上次完全不同」。

金門大橋前演出的「武松打虎」,舞臺下排滿的紅椅子全部坐滿,搶不到椅子的家長則把孩子扛在肩上欣賞。莊瓊如出身屏東農家,從小便看廟會長大。她認爲,紙風車兒童藝術工複製了廟會的經驗,讓鄉親和家人透過戲劇打造溫暖的集體記憶。

鄒宜忠則從15年前「打虎」到現在。問他爲什麼可以執着15年?「因爲喜歡孩子的笑容。」他表示,孩子的笑聲「會讓人上癮」。現代人要開心不容易,但紙風車「創造一個讓大家都樂在其中的環境」。此外,跟着319和368走遍臺灣每一個角落,讓他把「看不到的地方都看完」。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則懷念起2011年8月紙風車踏上金門烏坵的難忘經驗。那是「紙風車319兒童藝術工程」的倒數第10場,也是319鄉鎮17座離島鄉鎮演出的「最後一塊拼圖」。

烏坵是國防軍事重地,僅居民、公務人員及軍人可登島。曾經擁有的唯一一所學校—烏坵國小,早在20多年前便已廢校。紙風車說服國防部、海軍司令部、海軍陸戰隊、烏坵鄉公所等6個單位,不僅允許紙風車登島、還協助提供軍艦做交通往返,甚至把散居在臺灣各地的烏坵孩子帶回烏坵,和島上的阿公阿嬤相聚看戲。

張敏宜回憶,當時紙風車不只想演出,還想透過戲劇找回烏坵人的回憶,爲此加演「烏坵的故事」。編劇團隊到烏坵田調時,發現一家雜貨店的牆壁刻上廢校多年的烏坵國小校歌,決定讓這些刻進墓碑的校歌「大復活」,編入劇情。當臺上演員唱出此一消失了20多年的旋律,臺下許多烏坵人紅了眼睛跟着一起大合唱,跟着歌聲走進時光隧道。

此次溫馨的經驗讓紙風車得到靈感,催生了「臺灣幻想曲」的「在地故事」系列。此後「臺灣幻想曲」每到一地,都會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編劇,演出限定當地演出的在地故事。

烏坵是紙風車319離島的「最後一塊拼圖」,如今「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也快要抵達終點,烏坵仍列在最後一批鄉鎮中。張敏宜表示,烏坵演出的難度太高,這次應該會改採邀烏坵居民來臺灣看戲。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選在金門大橋前進行金門的第二場演出—武松打虎,吸引近2千名大小觀衆同歡。圖/紙風車提供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選在金門大橋前進行金門的第二場演出—武松打虎,吸引近2千名大小觀衆欣賞。記者陳宛茜/攝影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選在金門大橋前進行金門的第二場演出—武松打虎,小觀衆看得津津有味。圖/紙風車提供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選在金門大橋前進行金門的第二場演出—武松打虎,吸引近2千名大小觀衆欣賞,爸爸把孩子扛在肩上一起看戲。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