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照片怎麼「洗」出來? 看過「暗房」的年輕人不多了!

暗房設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0/11/27 龍啓文攝影)

在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的今天,拍照與儲存照片變得無比便捷,幾乎不需要多想便能瞬間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並直接分享到社羣媒體。但對於那些透過底片攝影的年代來說,不僅是按下按鈕那麼簡單,想要拿到照片,還要經過「暗房沖洗」的繁複過程!

由於底片對於光線十分敏感,稍微被光線照到就可能毀掉辛辛苦苦拍攝的照片,因此底片的沖洗必須在「暗房」內進行。暗房是一個專門設計的空間,爲了防止感光材料曝光,裡面通常只使用紅色的安全燈來照明,因爲這種光較不會對底片產生影響。

在暗房中,底片需要經過一連串步驟才能顯現出影像,首先在暗房中將底片捲入片卷,根據底片的曝光程度加入適當的化學藥劑,經過一段時間後衝片、晾乾。之後將底片放入放大機中,讓光線穿過底片,投射到光敏相紙上。根據曝光時間的不同,影像的亮暗對比也會有所變化。相紙完成曝光之後,就必須把相紙丟進藥水裡讓影像「顯影」出來,最後把相紙夾起來晾乾,便能收進相簿裡。

暗房曾經是攝影愛好者和專業攝影師的重要工作空間,許多人甚至專門學習這門技藝來追求更好的影像效果。然而,隨着科技不斷進步,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暗房的概念已變得相當陌生。即便聽說過暗房,親身踏入其中的人也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