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流失十幾位高三教師後,一所鄉鎮高中開啓了智慧課堂實驗,結果竟然……

當教師的“教”不再決定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可以怎樣發生?基於信息技術和資源支持的自主學習真的能成爲常態嗎?利用AI賦能學習的課堂是什麼樣的?

作者 | 本報記者 褚清源

原標題 | 《以第一性原理破局高中發展》

在“縣中塌陷”成爲一種社會之痛的時候,一場基於智慧課堂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教育實驗正在一所鄉鎮高中悄然展開。

在同一間高中教室裡,學生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嗎?當教師的“教”不再決定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可以怎樣發生?基於信息技術和資源支持的自主學習真的能成爲常態嗎?利用AI賦能學習的課堂是什麼樣的?

走進安徽省阜南縣王店孜鄉親情學校(簡稱“親情學校”),這些疑問都可以找到清晰而確定的答案。

自主學習的課堂樣態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臺智能終端,這樣的學習場景並不陌生。但是當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基礎選擇適合自己難度的內容時,這樣的課堂便變得與衆不同。在新授課階段,這裡的教師不再需要教,而是化身爲學生的陪伴者、引領者、支持者和指導者,等待學生的求教。有專家考察完親情學校的課堂認爲,這樣的課堂打破了優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消”的現象。

對於優生而言,自主學習爲他們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能夠充分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更高追求;中等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狀況,精準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習能力;對於後進生而言,自主學習更是爲他們提供了掌控自身學習進程的寶貴機會,進而重新找回學習的主動權,樹立起學習信心。

高一年級班主任劉永強說:“如果學生基礎薄弱,可以比其他同學慢一到兩章學習,但他們每一節課的學習都是有效的。雖然他們進步緩慢,但始終在進步。對於很多內容已經掌握的優生來說,給予他們自由學習的機會,他們的投入度就會大幅度提高,有更多時間彌補薄弱學科或衝擊競賽,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

通過技術手段和數據驅動,創建個性化學習路徑,這樣的課堂改革不僅有助於解決因學生能力差異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問題,還通過定製化的學習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智慧課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真正實現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親情學校副校長劉東明說。以前是通過人工來研判學生哪個知識點沒有學會,教師出一道題目叫學生上講臺來做,效率不高。智慧課堂學習系統則通過大數據自動研判學生“什麼時候學”“學什麼”“掌握了多少”。它的學習內容分爲5檔,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層次推送不同難度的題目。如果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系統會少推送內容,保證打牢基礎;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系統會利用算法自動推送更難的知識點和試題,讓學生加速提升,學習效率更高。教師也能第一時間知道學生學得怎麼樣,並在發現某位學生題目作答正確率出現異常時及時進行干預。

在傳統課堂上,必須及時記下教師講解的內容,否則就只能等到課下問老師了。但在智慧課堂上,遇到難題學生可以反覆觀看視頻,直到學會。“數學月考結束後,有的大題會做錯,系統就會把它們分類歸結到‘錯題本’上,經常提醒我去做錯題。現在已經很少有似懂非懂的題目存在了。”高一(3)班學生劉依晨說。

爲了更好地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記者瞭解到,在親情學校自習課佔有不小的比例,每天有3節學科自習課,一節公共自習課。

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始建於2007年的親情學校地處阜南縣王店孜鄉。這裡距離阜陽市區和阜南縣城均有40分鐘車程。這導致一些青年教師在學校帶完一屆高三積累了經驗後,就可能被城區學校挖走。“學校曾面臨一年流失十幾位高三教師的窘境。”校長楊天亮說。

改變是從2017年開始的。這一年,楊天亮放棄了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商業分析師的工作,回國接手父親開創的教育事業成爲親情學校的第二任校長。

在學校裡,楊天亮和教師團隊一起依靠加班加點換來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美國企業家馬斯克是楊天亮心中的偶像。馬斯克通過第一性原理不侷限於現有技術和規則,突破傳統思維束縛,以基礎性的方式解決了諸多科技難題。楊天亮則藉助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高中教育,於是摒棄一切先入爲主的設定和慣性思維,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我們不應把高中教育侷限於通過抓優秀生源、找優秀老師、加強管理來提高成績的狹隘框架內,而要深入探討:我們爲何要進行教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變革,使普通學校進化爲卓越學校?”楊天亮說。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爲學校的發展依賴於優質的師資、良好的生源和嚴格的管理。以第一性原理重新審視這些要素,楊天亮和他的團隊認爲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從根本上重新設計教學體系。

2017年,學校開始嘗試引入智慧課堂教育模式,爲每位學生配備一臺智能終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改革初期,他們遭遇了諸多棘手問題。例如視頻分級的合理性、個性化學習資源的精準匹配、學生水平評估的科學性以及作業反饋的及時性與有效性等問題。針對這些難題,學校植入了遊戲化元素,構建即時反饋機制並整合個性化學習資源,持續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系統。他們把遊戲中的積分體系、道具體系、PK體系、實時反饋機制、寵物養成系統等引入學習過程,雖然一開始學生只是爲了獲得這些外在的獎勵去學習,但在學習中逐漸發現樂趣後,他們就會慢慢愛上學習。

當然,遊戲化主要解決學生在長期枯燥學習過程中的初始動力問題,長遠的進步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項目學習和德育工作來激發學生真正的內驅力。因此,遊戲化是一種幫助學生起步的方式,真正讓學生走得更遠還需要逐步培養他們的內在動力。

智慧課堂的落地,爲親情學校帶來了新的生機。藉助平臺細緻入微地觀察學生行爲,廣泛收集學生反饋,靈活調整和完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2020年是親情學校自主學習模式培養的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學校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慕名來這裡學習的教育同行漸漸多了起來。

當教師被“解放”之後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也增強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價值感,讓教師能夠從以往大量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

優秀教師通常具備兩大特點:一是能把課講得非常精彩。二是能夠及時關注學生的狀態。學校引入了人工智能體系,將所有新授課交由平臺上的優秀教師講授,教師的工作則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爲幫助、引導、指導學生學好這些課程。這相當於給教師配備了一個強大的“外腦”,確保學校課程質量保持高水準。與此同時,平臺設置了一個動態數據看板,每45秒鐘刷新一次,展示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包括做題數量、精度、正確率、學習難度等。這樣一來,教師就能精準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學生學習狀況出現偏離時,教師可以及時給予“一對一”指導,不僅關注學習方法和邏輯,還能給予學生特別的關注與關懷,解決學生學習之外的問題。這就意味着親情學校的教師雖然普遍比較年輕,但他們很快就能具備優秀教師所具備的能力。

課堂上,當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外腦”,課堂教學質量便大幅度提升。同時,教師藉助平臺擁有了“第三隻眼”,能夠看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投入程度,從而更早地關注、關愛和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他們可以向強大的“外腦”學習,學習如何把課講得更好、把題目講得更透徹。同時,他們還有時間研究學生的過程數據,將數據與學習表現結合,更深入地研究學情。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年輕教師通過教學技術和模式的要素升級,迅速提高了教學水平。

親情學校基於自主學習的智慧課堂讓教師真正被解放出來,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與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和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涉及學習,還包括對學生家庭生活和朋友的瞭解。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個故事被學校教師常常提起。班主任王震因爲工作原因離開學校一個多月,當他回來時,班上的學生簇擁上來把他從一樓擡到了二樓的教室。“這在以往是很少見到的,當師生關係更融洽了,學生越來越熱愛自己的班集體了,學習的氛圍也就更好了。”楊天亮說。

教師的精力被解放之後,整個學校的學科教學變得更加豐富而有味道。語文教師可以帶學生外出觀察世界,進行基於真實生活的寫作;歷史教師可以帶學生走進博物館等場所進行場館式學習等。“因爲學校也有一套看板可以看到每一個班級和教師教學的情況,所以學校敢於放手,給予他們更大的自由度,就像瞭解學生後,敢讓學生按照各自的學習進度學習一樣。”楊天亮說。

把學生帶向更真實的世界

2023年9月,親情學校的15名學生到成都遊學了21天。在這21天裡,他們每週要進行1—1.5天的戶外社會化學習。很多學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他們進行城市生存挑戰,與本地人交流、交往,選擇適切的交通工具併合理安排消費,探訪歷史古蹟以及做集體覆盤等。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他們不是走馬觀花般地參觀遊覽,而是可以在這樣的經歷中學到技能、體驗文化、開闊眼界、立下遠大志向,進而找到人生的目標。

爲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組織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觀看電影、閱讀課外書籍等。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的遊學了。過去兩年間,親情學校的學生先後去過蚌埠、菏澤和成都三個城市。不同於一般旅遊性質的研學,學生每到一個城市,都會走進當地一所學校,週一至週五保持原有節奏認真學習,週六週日開展實踐活動,沉浸式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在不打斷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前往不同的城市進行深度遊學,讓學生收穫頗多。正是因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加持,可以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讓這樣的想法成爲可能。

“我們將繼續大膽嘗試,讓他們去走訪更多的城市,閱讀更多的書籍,並開設更多的體育課、藝術課、實踐課。我們的目標是讓課堂不僅僅侷限於校園內,而是延伸到社會更真實的世界中去。”楊天亮說。儘管來自高考的壓力不小,但楊天亮希望學生通過看見更大的世界,在內心深處產生內驅力。他從不讓教師給學生傳導壓力,在他看來,壓力很難變成動力,壓力過大就可能變成“病例”。

“進步產生進化,自由產生自律,熱愛產生內驅力。”楊天亮說,“教育是爲了讓人進步、完整,而不是篩選。我們想做的教育其實並不是讓學生單去考一個名校,我們想做的教育是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培養出完整、自由、熱愛生活的人。”

這樣的理想之於親情學校的教師,則意味着教師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變得更爲迫切。

— 記者手記—

高中教學改革的可能性

本報記者 褚清源

衆所周知,抓分數在高中一直是一種“優先級”的存在。誰都知道“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但是來自高考的壓力早已讓學校教育變得面目可憎,壓力的層層傳導幾乎耗盡了學生感受美好生活的熱情。

一個顯性的現象是,高中的改革一直是戴着鐐銬跳舞,並且在有限空間內的每一次改革都顯得那麼舉步維艱,直到走進阜南縣親情學校,這裡呈現的不一樣的學習場景,讓我們看到面向未來的高中教學改革有了新的可能性。

親情學校打破了薄弱學校突圍的怪圈,不再試圖通過加大訓練強度並延長學習時間來提高教學效益,而是抓住了學習的第一性原理——自主學習,藉助網絡資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爲每一個學生築起適合自己的學習“跑道”。難能可貴的是,親情學校的改革是有結果印證的。近年來該校的高考成績一路攀升,吸引不少兄弟學校紛紛慕名前來探秘。

一定有人會追問親情學校是怎麼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除了他們學習平臺中的遊戲化評價系統,更重要的原因來自學生每節課上的“學會”。只有不斷“學會”纔可能持續驅動學習。而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的這種“異步學習”,很大程度上確保了這一結果的實現。

儘管學生的成績在不斷提升,但在校長楊天亮看來,真正可喜的變化卻是教師觀念的更新。如果說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讓“從教到學的切換”可以更好地觸達,那麼也可以說這些真正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解放。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必然發生轉變,不再是知識的“二傳手”,而是“助學者”“對話者”,因爲藉助技術可以精準識別學情,教師真正成了“教到學生需要處”的那個人。當課堂上教師沒有了重複性的講授,他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和學生心與心的溝通上,這讓“育人大於教書”這一“說法”真正成了“做法”。

關於未來學校,很多專家都給出了具體的描述,但重要的是,看見具體的樣態。未來學家尼葛洛龐蒂說,“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楊天亮帶領團隊正在投身創造他們理解的未來學校。

就在半個月前,親情學校開始把大模型在每個教室批量使用。每天晚上最後一節自習課,學生可以和豆包大模型進行互動,他們通過大模型進行數學和英語學習,代替老師答疑。尤其是英語學習,大模型的回答幫助非常大,效率很高。

在親情學校還有一個更大尺度的嘗試,他們開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程度更高的班級。這個班學生自願報名加入,15名學生並非校內最好的生源,每人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學習計劃。他們先後在成都遊學將近一個月,在菏澤遊學將近一個月,在蚌埠遊學兩個多星期,但這些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考試成績。

以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爲社會共識。但是,技術只是手段,形成以數據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爲核心的教學新範式的探索纔是目標。親情學校的改革是技術和理念互爲表裡的課堂轉型。

楊天亮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教育創新的行列中來,創建一所具有未來感的學校。這所學校一定攜帶這樣的文化因子:自主、熱愛、快樂、成長。他希望把教育變成一種自然的教育生活,而不是一種重複訓練。

楊天亮堅信通過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越來越多的學校可以擊穿教育的一體兩面,即實現素養和學業的雙提升,真正走出學生素養髮展與考試成績不可調和的二元困境。

“我們這一代教育人,一定要有用30年時間推動中國教育變革的決心和勇氣,讓中國教育引領世界。”楊天亮說。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