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量產大挑戰 掌握了就是贏家
疫後新局開創產業新價值論壇1日登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右起)、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長林啓萬及主持人郭安妮就疫後產業新價值交換意見。(範揚光攝)
國際大廠陸續傳出新冠疫苗研發成功的好消息,但昨「疫後新局-開創產業新價值」交叉論壇中,有專家點出全球疫苗最大問題是產量,誰能掌握自動化、智慧化的能力,誰就有機會勝出。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啓萬表示,疫情期間,國內口罩產能在短期內能從幾百萬擴增到2000萬,自動化生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都在追求疫苗問世,最大問題就是產量,國際大廠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動化、智慧化生產的能力,短時間內產出滿足全球需要的量,充滿挑戰,誰能掌握,誰就有機會贏出。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產業創新,就是要有新思維,他以健保爲例,臺灣健保資料號稱最好,若能將個資去識別開放,收取的費用就能回饋在健保上。另外,他力推國際醫療,外國人來臺就醫收費可比國人高几倍,這一筆收入,也能做爲健保開源的方式。
王健全進一步舉例,現在的長照,投資都是地方把持,很多都是靠老人院或移工在做,若能結合商業保險,把模式升級,就能提供更完善的服務。例如,未來若有心理師、營養師、創投業者、醫材業者等的進駐,就能創造高階就業,當然一定要收回饋金,並把這些錢回饋到健保,甚至當地的弱勢族羣。只要有好的配套,醫療照護就能有好的前景。
對於醫療機構的數位化服務,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人工智慧雖然聽起來很厲害,但其實許多人不知道這些都已遍佈在日常生活中,像是過去颱風天要到醫院停車,還需打開窗戶拿硬幣,現在卻因爲車輛辨識功能而簡化了許多流程。過去民衆掛號,一定是到現場或打電話,現在則是用APP就能做到,也能掌握門診進度。未來,民衆進入醫療機構,只要打開手機,甚至可以指引到哪裡看門診、到哪裡做檢查,縮短等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