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昧去中化 耗損臺灣軟實力
張亞中說,文言文分爲兩種,一種像是《論語》、《孟子》,以道德取向爲主;另一種則是敘事、論事爲主,說教意味較不明顯,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展現出文字的精煉之美。他強調,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文言文不只傳達了價值的信仰,也還原了當時的歷史環境,這些都是文言文不可放棄的理由。
對於高中生抱怨文言文太艱深,使人喪失學習動力。張亞中表示,年輕人可以不用學習太艱深的文言文,但有很多經典、琅琅上口的文言文,對年輕人的成長其實很有幫助。教育部大刪文言文,一來輕忽了年輕人學習的能力,二來將造成年輕人運用文字能力的不足,在當下全球化的時代,其實是剝奪了臺灣學生在華人社會的競爭力。
張亞中表示,1949年國民黨雖然是打了敗仗撤退來臺,但同時渡海來臺的還有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北大、清華等頂尖大學教授,一夜之間臺灣承襲了中華文化的正統,到了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之後,臺灣更擔起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
他說,歷史機緣曾經將中華文化賜予臺灣作爲珍貴的資產,可惜的是民進黨卻將之視爲負債,急欲除之而後快。
張亞中痛批,民進黨政府重新執政以後,先是廢除馬英九時代的課綱微調,接着刪減中國史,最後是刪減文言文,一連串動作很明顯就是「去中國化」。民進黨這次執政清楚瞭解,實質臺獨已不可能,因此只能做些小動作,搞「文化臺獨」、「柔性臺獨」,削弱年輕世代的文化認同。
他表示,臺灣的「軟實力」在華人社會仍具有相當程度的競爭力,而軟實力就是靠5000年的歷史、文化所堆積出來的成果,如今臺灣一昧的去中化、刪減文言文,無疑是「自廢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