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踐悟方法論”專題
【學習金句】
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加強科教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力度。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
【實踐分享】
依靠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能
在長三角,有個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產業圈”。在上海,整車設計出爐,芯片、軟件等“車輛大腦”不斷升級;在安徽桐城,堪稱“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產量逐步提升;在江蘇南京,汽車完成組裝、走下產線;在浙江永康,對車內的智能軟件進行測試……得益於協同創新和產業集羣的支撐,平均不到10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在長三角下線。這是長三角區域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生動縮影,也是我國依靠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能的具體體現。
着力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
“鯤龍”AG600研製成功,大疆無人機暢銷全球;冷泉生態系統、大洋鑽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設,深海開發能力大幅提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競相發展……2023年,廣東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四成,已形成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積厚成勢,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
【專家解讀】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 馬一德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部署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排在首位,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科技創新成爲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人工智能、雲計算、量子信息與生物、材料、能源等領域的前沿技術接續突破和交互融合,正在改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化路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號,爲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贏得發展主動權提供了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要克服發展中遇到的新困難和挑戰,必須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我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紮實推進基礎科學和技術創新,基礎科學領域的發現、檢測、應用,進而探索下一代科學範式,直接帶來原始創新能力的躍升,從而有利於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爲我國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不斷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注入“新鮮血液”,不僅將有力牽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有機耦合,還會加速工業互聯網、智慧商圈等應用場景的搭建,從而以原始創新帶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集成創新,催生智慧醫療、生物醫藥、智能物流、新能源交通等新產業,推動產業體系轉型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轉化是一個經由基礎研究嚮應用基礎研究跨越、技術開發向商業化跨越再向規模化產業發展跨越的複雜過程。當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營造包容開放的創新生態環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聚焦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孵化的“最先一公里”,也要加強應用示範和場景創新,走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既是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鏈成羣”的過程。
鞏固現有產業鏈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化工、煤炭、鋼鐵、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關乎國計民生,不能被貼上“低端產業”標籤,加大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將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供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製造業是技術創新活動最活躍、應用性科研成果最豐富、科技創新溢出效應最顯著的產業,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有望助力製造行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應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強化產業鏈配套,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鞏固我國製造業完備性優勢。
一方面,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流程再造,加快新技術規模化應用和新產品研發迭代,通過產權激勵及時轉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應用性成果,鞏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利用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製造等先進技術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流程再造,加速生產線和產品的更新迭代,利用高端工藝和工程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企業的產品研發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在更多行業實現國產化替代配置。
另一方面,高標準建設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發揮市場需求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黏合劑”作用。面向製造強國、交通強國、健康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需求,健全權利保護、交易流通、開放共享、安全認證、利益分配等基礎制度,促進應用場景涌現,加強數字經濟對產業鏈上下游的需求對接,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培育自主品牌,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並拓展全球市場。
聚鏈成羣,培育壯大未來產業集羣和先進製造業集羣。當前,多重因素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結構與形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等行業作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新徵程上,應通過新技術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加強產業鏈協同合作,推動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
一方面,找準產業鏈跨越式發展的突破點,培育一批優勢產業鏈供應鏈集羣、先進製造業集羣和未來產業集羣。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不斷增長,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雲算、智算、超算等協同發展,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未來產業的新賽道不斷細分演化,如一些地方將人工智能、無人機、動力電池等顛覆性技術整合起來,探索無人機送貨、商業化載人飛行等低空經濟,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商業化整合應用也將衍生各種場景,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數字化消費增長點。應支持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科技資源密集地區立足各自優勢,瞄準衛星互聯網、人形機器人、6G、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重大裝備攻關工程,率先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集羣。打造醫療、政務、金融和交通等行業的智能算力中心和算力網絡、通用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等新型基礎設施,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良性互動格局。
另一方面,加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效能。加強在智能製造、行業大模型、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領域重點產業鏈在全球範圍的資源協調,引導上下游企業實現數據共享、互聯互通,精準掌握供應鏈需求變化,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和適度超前創新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品牌溢價。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區域產業鏈分工與協作。依託“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國際合作平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鏈優化佈局,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編輯:聶粵
來源: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