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看到陰溝,就留給這些記者

此前,一張色調灰暗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外景照片,因爲被某些美媒引用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就在5月31日,《紐約時報》又把這張照片翻了出來大肆炒作。但不少網友都發現,這個拍照角度似乎有點奇怪……

圖源:《紐約時報》

據筆者查閱,這張照片出自一位名叫托馬斯·彼得的德國記者,資料顯示他在路透社擔任駐華攝影記者一職。

托馬斯·彼得官方介紹主頁

從他的公開主頁看,這位攝影師的強項大概就是玩弄攝影角度,通過刻意設計構圖來夾帶自己的政治立場“私貨”。比如在他的新疆喀什攝影作品中,就有不少用這種手法炮製的“傑作”。

他時而在諾大的廣場前,把警察和乘涼的市民照在一起,然後搭配上“警察在清真寺前巡邏”的圖注;時而又找到不願被自己拍照的陌生人,在人家伸手阻止後還要從下往上地強行把鏡頭對準人家,製造出“居高臨下”的威壓感,然後再把自己偷拍被拒,表述成“不明身份男子阻攔記者探訪拍照”。

這種沒有素材就創造素材的刻苦,這種用鏡頭寫春秋筆法的新聞工作技巧,真是讓筆者歎爲觀止。

圖源:路透社

而他最近爲西方媒體再次“立功”的,是此前對武漢病毒研究所拍攝的外景照片,在他的構圖下,被一道溝壑隔在對面研究所主建築,正處在茫茫大霧中,在這份神秘詭異的氣息上,還多了2個穿制服的黑衣人。

這種畫風立馬引起了某些西方媒體的興趣。5月13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先把此圖作爲叫囂着“向中國進行病毒溯源”的封面。就在5月30日,《紐約時報》也選用了這張照片,炒作着同一個話題向中國來勢洶洶地問責。

可細心的網友從照片背景發現,托馬斯·彼得在拍下這張照片時,很明顯是自己跳進了這個排水渠,趴低身子、鏡頭朝天才拍出的這張照片。用網友的話說,這就叫“陰溝視角”。

在《紐約時報》中文網這條報道的評論區,觀視頻工作室發了一張對比圖,一個是被戲稱爲“平庸攝影師”的正常拍攝角度,一個是“天才攝影師”托馬斯·彼得的傑作。截至目前,這條評論已經獲得了遠高於《紐約時報》原推文的點贊數。

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不少網友都在翻出自己的“收藏”,開起了西方媒體拍攝角度的“批鬥大會”。其中一位找到了路透社關於香港國安法、中澳關係的兩條新聞的配圖,鏡頭語言讓人大呼內行。

還有網友給出了一張外媒記者跪在地上,以極其彆扭的姿勢拍照的圖片,其他評論都在對這位苦心尋找角度的記者大呼敬業。

看了這麼多網友貢獻的素材,筆者有一個小小的建議,既然某些媒體這麼喜歡趴在陰溝裡擡着頭着報道中國,咱們就該好好配合下他們的工作,以後這些地方就該給他們立好指示牌:反華媒體專用拍攝點,他人不得佔用。

不知道你們幾位對這個安排可還滿意?(作者: 樑由之)

延伸閱讀

整天抹黑中國的BBC"陰間濾鏡"記者跑了 去向曝光

如果你聽說過BBC的“陰間濾鏡”,想必也會眼熟沙磊(John Sudworth)這個名字。從“疫情源頭”到“中國髒棉”,BBC那些臭名昭著的涉華報道不少都出自此人之手。但最近他似乎銷聲匿跡,熒屏上也沒看到他。難道是要洗心革面,浪子回頭?據《環球時報》瞭解,原來不是他“變了”,而是跑了!據說,竟跑到了海那邊的寶島。

沙磊(John Sudworth)

提起此人斑斑劣跡,罄竹難書。

早在2017年他就以“報道高科技監控設備”之名騙訪貴陽警方治安監控系統。沙磊以測試“中國天網系統有多靈敏”之名把自己的面部信息交給警方,並讓警方測試“多久能抓到他”。結果,7分鐘沙磊就被系統識別。但沒想到,沙磊緊接着就在這段採訪後“嫁接”了一段所謂“採訪”,污稱“天網系統主要目的不是打擊犯罪分子,而是被中國政府用來打擊反對政府聲音,監控異見人士,”令人大跌眼鏡。

而這僅僅是道“開胃菜”,沙磊在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新疆問題的報道方面抹黑手段更是層出不窮。

2020年3月,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逐步得到控制之時,沙磊專訪世界衛生組織(WHO)駐華代表高力,無視WHO對中國抗疫成績的肯定,採用誘導性、釣魚式的方式提問,企圖把高力博士“帶進溝裡”,在把戲被高力博士當場拆穿後,沙磊通過編輯剪輯斷章取義,企圖把全球疫情流行的帽子扣在中國頭上。

2021年1月,沙磊在WHO專家來華開展新冠溯源研究前夕,向專家施壓,惡意煽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敵意。在有關報道中置科學溯源於不顧,妄自斷言疫情“原點”在中國,還煞有介事地發佈一段警方反恐演練中用網矇頭拘捕暴徒的畫面,妄稱這是中國防疫部門疫情期間暴力執法、侵犯人權的證據。結果視頻沒處理好,自露馬腳。讓人不禁由衷地產生一個疑問:這年頭,造謠成本這麼低嗎?

左側“反恐演練”字樣赫然在目

對有關新疆話題,沙磊更是如同打了雞血一般,不遺餘力地攻擊、抹黑、造謠。

2019年5月,沙磊帶着預先編好的“劇本”跑到新疆採訪教培中心,一路上對着鐵門、圍牆、交通攝像頭甚至廁所一通猛拍,積累所謂“新聞素材”,然後費盡心機剪輯拼接,再配上恐怖電影音樂和臭名昭著的“陰間濾鏡”,刻意營造陰森氛圍。他在採訪中把教培中心污名化爲“再教育營”“思想轉化營”;把“寄宿學校”污名化爲對維吾爾族“文化隔離”“骨肉分離”的場所;把修整、重建清真寺污名化爲“消滅”清真寺。

2020年11月,沙磊故技重施,“審訊式”提問大衆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在採訪對象表示“我們不存在所謂‘強迫勞動’”後,沙磊提出奇葩論點:只要你在新疆有工廠,無論裡頭的工人從哪兒來,都是“幫助”中國政府“迫害”維吾爾族人;沙磊還用“二戰”道德綁架企業,將自由勤勞的維吾爾族工人比作遭受納粹強迫勞動的猶太人,逼問負責人爲何仍不撤離新疆。

大衆中國區負責人否認存在“強迫勞動”

2020年12月,沙磊參與制作BBC涉疆報道《中國髒棉》,無視新疆棉花行業早已普及“機器採摘”而非大量使用人工的事實,無視官方發言人反覆澄清,無視新聞媒體基本道德,公然宣稱新疆棉花行業存在“強迫勞動”。能作出這樣的報道並不是沙磊的腦回路出了問題,而是本身就憋着壞,恨不得靠着一己之力打斷新疆的產業鏈,回去再拿個“人權衛士”大獎,風光風光。

沙磊(JohnSudworth)

沙磊頂着西方老牌媒體記者的名頭,肆無忌憚地對中國造謠污衊,自以爲中國人民拿他這個“洋記者”沒有辦法。但他卻忘了,中國是法治國家,造謠是有成本的,污衊誹謗中國和中國人民是有代價的!

受到誹謗和傷害的有關新疆企業和民衆對沙磊的假新聞忍無可忍,準備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利益,想必是這個消息打亂了沙磊的陣腳。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就着沙磊的種種劣跡,完全可以想象他下一步的“套路”:自以爲逃脫中國法律制裁的沙磊想必會伺機反咬中國一口,把自己吹噓成“遭受政治迫害”、因爲“堅持正義”被迫離開的西方記者,把自己打造成西方反華輿論的“英雄人物”。

沙磊還是儘早放棄這般幻想吧。中國有句俗話,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不是做賊心虛,沙磊爲何要偷偷跑路?如果沙磊像他自己宣稱的那樣公正、客觀,那麼他面對起訴爲什麼不敢對簿公堂,當面鑼、對面鼓地把他做的“好事”講講清楚?將自己標榜爲“人權衛士”的沙磊跑什麼?難道不想爲自己“維權”?沙磊這一跑,跑掉了他道貌岸然的面具,跑丟了自己的人設。看來他對自己的成色心知肚明,在正義的審判到來之前當然會選擇逃之夭夭。

但是無論逃到何方,以何種身份報道中國,只要仍固守意識形態偏見,繼續炮製對華攻擊、抹黑的假新聞,他都逃脫不了正義的譴責。真誠地奉勸沙磊之流:千萬莫在邪道上一路狂奔。否則跑得越快,摔得越慘。

實錘了!BBC對中國用卑鄙手段 "陰間濾鏡"證據來了

視頻製作:環球時報“三缺二”視頻組

一直以來,不少中國網民都懷疑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關於咱們中國的事情時,除了會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外,還會給他們在中國拍攝到的景象額外打上一層灰暗色調的濾鏡,以進一步在視覺觀感上醜化我們。

這是因爲,不少中國網民對BBC節目中出現的那些昏暗的街景進行實地考察後發現,這些街景本來都是頗爲明亮的。

於是,中國網民便把BBC這種套路調侃成是“陰間濾鏡”。

當然,BBC一直拒絕承認他們使用了這種下作的套路,並不斷強調他們是“公正客觀”的媒體。

可近日,有中國網民卻在BBC的官網上,找到了其在報道中國時確實會使用“陰間濾鏡”的實錘證據!

原來,有中國網民近日在境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觀看BBC於去年12月推出的一期名爲“一年後,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了武漢”視頻報道時發現,儘管這家英國媒體在其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賬號上,都使用了一模一樣的節目內容,可這兩個不同語言版本的視頻中竟然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色彩效果!

從下面這幾組來自節目中的對比圖中,耿直哥相信大家應該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BBC中文版播放的這期節目中,武漢街頭的色彩是更符合當地實際色彩的明亮顏色,可到了英文版的節目中,相同的場景卻變得極爲蒼白灰暗,很明顯是被人刻意打上了一層“陰間濾鏡”:

而在節目中涉及武漢夜晚的鏡頭中,BBC中英版的節目的色彩也同樣存在明顯的差距。如下面這四組對比圖所示,在BBC給西方人觀看的英文版的節目中,武漢夜晚的街頭被明顯地打上了一層灰暗並帶有一種病態般的黃色濾鏡。

我們還專門製作了一個對比視頻,可以讓大家更爲直觀地感受到BBC是如何在其特供給英語世界觀衆的節目中,使用的這一“陰間濾鏡”的:

目前,BBC尚未就其同一個節目爲何會在中文版和英文版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色調,以及爲何會在英文版的節目中使用這種色彩極爲灰暗蒼白和病態的“陰間濾鏡”,給出任何解釋。

BBC的幾位駐華記者也仍然在他們於境外社交平臺上開設的個人賬號中繼續裝傻,宣稱他們是公正的媒體,併爲他們的報道和記者感到“驕傲”。

(圖爲BBC駐北京的新聞製片人Kathy Long宣稱BBC的報道不是假新聞,爲他們的記者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