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牛肉飯20元,菜場攤販也盯上了“打工人午餐”?
今年不僅是餐飲賽道價格內卷最狠的一年,也是品牌們爭搶生意最瘋狂的一年。在各種賽道+模式的影響下,火鍋品牌搶甜品店生意,奶茶、新茶飲品牌搶早餐店生意,快餐店生意更是成爲品牌爭搶的重點。正餐品牌搶快餐店的生意,火鍋品牌搶快餐店生意,就連小吃店也在搶快餐店生意.....
不止餐飲同行們相互內卷,就連非餐飲業態也盯上了餐飲這塊蛋糕。盒馬超市推出“平價快餐”服務、物美超市開出“物美大食堂”,全家便利店直接提出“一日五餐”策略,7-11則開出全國首家小食堂。菜市場、超市、便利店....跨界打劫的外行真是一波接一波涌現,實力強勁,氣勢洶洶。
最近更有媒體爆料,深圳鹽田一家菜市場出現了“菜攤現場代炒”服務,牛肉攤主不僅搞零食,還能一秒變大廚,幫不想炒菜的年輕人炒牛肉,現買現炒,主打一個服務貼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種菜市場“現場代炒”的模式真的能持續嗎?爲了解答以上問題,餐觀局作者特地去了現場探訪。
菜場攤販“明搶”餐飲人生意
“月薪2萬吃不起麻辣燙/一碗麪/一份快餐”,還記得這些套路式的熱搜嗎?而隨着“打工人午飯”水漲船高,年輕人開始尋找餐廳之外的“平替品”。旺盛需求下不僅超市、便利店摻和了一腳,如今連菜場攤販也不打算放過這塊蛋糕了。
午飯時分,一羣年輕人走進鹽田鄰立菜市場,他們沒有穿梭在各個菜攤內挑菜買菜,而是徑直走到一家牛肉攤外,熟練的點了幾兩牛肉,然後便坐在旁邊休息椅子上,等待着攤主顛勺翻炒,爲他們端上一份炒牛肉快餐,簡單高效。
這個場景已經不止一次發生在這個菜場內。牛肉的攤主名叫李龍,一個二十多歲的湖南年輕人,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做牛肉零售生意。但因爲從小幫媽媽分擔家務,所以廚藝非常不錯。所以搬到鄰立農貿市場後,看到很多寶媽、上班族們來買菜,卻忙碌到沒時間炒菜,便想到了這樣一個“菜攤現場代炒”服務模式。
顧客只需要買上一份牛肉,選好配菜,就能現切現炒現吃。“單人份小炒牛肉飯,牛肉切個2-3兩,加飯加配菜現炒,總共價格也不過在20元左右,對比當下動輒30元+的打工人快餐,顯然實惠多了。多人聚餐想搓一頓的話,訂上1-2斤的牛肉現炒,總價也不過百元左右,還可以做成多種口味。”李龍介紹道。
如此大膽跨界結果就是,李龍的肉攤爆了。“現在攤子上午大概能接到10單左右的炒菜單,下午需求更多可以達到15-20單左右,其中還有不少是那種上百元的大訂單。有的顧客吃熟了後一週甚至關顧四五次,有人還直接帶油帶碗過來炒。”
“自從開通免費現炒服務後,攤子營業額比原來提高了1.5倍。”李龍透露,爲更好鏈接顧客的需求,他還建了專門的顧客微信羣,讓顧客提前點單標註喜愛的部位、份量、口味等,他會先將顧客需要的牛肉切好,等待顧客攜帶配菜炒制。如果顧客地址近的話,小攤還會提供“外賣式”的送餐服務。
而據餐觀局觀察,除李龍牛肉攤外,菜市場其他肉攤主也已經開始了類似的現炒嘗試。
不止如此,據浦東新聞報道,上海浦東菜場如今也推出了類似的“代炒菜”服務。還有江西網友透露,江西菜場早就開始類似模式了,“我們這裡就這樣,想吃什麼買什麼,午餐晚餐都可以自己配菜,加工店就在菜市場裡,店主收點加工費就行。”就連曾經盒馬生鮮、永輝超級物種超市,也曾嘗試過類似的模式,不過代加工產品更多集中在海鮮品類。
“餐飲業的競爭已超越了傳統門店的對抗,演變成餐飲與零售的效率大戰。從超市到便利店,再到新興的菜市場“代炒”,其實都是在將零售業與餐飲業結合,實現客流的相互轉換,充分激發並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實現門店盈利的最大化。”一個餐飲人說道。正因爲如此,這些跨界入局的“外行”,反而更容易探索出餐飲增長的新模式。
也就是說,未來餐飲賽道必然還會涌現出更多類似於菜市場“代炒”的跨界創新模式。
去掉中間商後,做超性價比
不過,相比商超、便利店餐飲模式的快捷平價,菜市場“代炒”模式看似給了客戶最健康新鮮的選擇,但從上面李龍的案例我們就可以看到,目前整個模式不管是餐品定價,服務內容等,其實都還很簡單。但這樣一個略粗糙的生意模式,卻依然被許多年輕人熱捧,它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明瞭一個顯見的事實。隨着餐飲價格戰的持續,低價正成爲餐飲品牌競爭的核心武器。當下各類窮鬼套餐的頻繁出現,“太二酸菜魚客單價跌至7年前”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二位,都是當下激烈價格內卷的結果。“要麼不斷降價,要麼關門倒閉,品牌幾乎沒有了第三選擇。”一個匿名餐飲人說道。
如何讓品牌產品實現更低價?站在餐飲人角度,解決方法無疑是降本增效,做深供應鏈,用規模覆蓋成本等,即不動餐飲品牌從供應鏈—品牌—門店的運行環節,儘可能壓縮每個節點的成本。不過,零售的跨界入局給了我們更好的思路。
衆所周知,任何商業模式,中間商越多,到消費者手上的價格就越高。如果能夠縮短鏈條運行環節,正如前幾年瓜子二手車一直宣傳的廣告語所言,“幹掉中間商賺差價”,直接在源頭對接消費者,將產品終端銷售價格打下來。而這也是菜市場“代炒”模式的最核心優勢,直接從菜場到餐桌,幹掉餐飲的部分中間環節,實現更極致性價比。
其實當下很多商超、便利店跨界入局餐飲賽道,用的也是同樣的競爭思路。
以超市爲例,超市本身就能看成一個“大型菜場”,不管是盒馬、永輝還是物美、胖東來都有自己的生鮮產品,食材、調料等都可以就地選取,免去很多中間環節,因此在價格下行的空間更大。所以,大部分超市快餐定價都很實惠,人均15元吃飽,20元以上吃好。當然,超市餐飲定價低背後,也有獲客引流的目的,這就不多說了。
此外,菜市場“代炒”模式現拿現切現炒,看得見的新鮮感和健康屬性,也是驅動消費者購買的根本。一位香港消費者就告訴餐觀局,她是在油管上看到李龍肉攤炒菜的相關視頻,特地從香港趕來的。“我太喜歡這種餐飲模式了,現場買菜現場就能炒制,健康新鮮直接看得見,再也不用擔心預製菜以及亂七八糟的科技與狠活了。”
而且,近年菜市場餐飲的頻繁涌現,已提前爲菜場“代炒”模式解決了流量之痛。菜市場曾被視爲餐飲行業的"難開墾之地",傳統上僅作爲食材的零售場所。然而,隨着一系列創新餐飲形態的出現——如菜市場咖啡、菜市場烤肉、菜市場火鍋等,菜市場的標籤也不再是“髒亂差”,它已成爲年輕人尋覓煙火氣的地方,一個天然自帶流量的餐飲聖地。
總體來看,菜市場現場代炒模式入局餐飲,遵循的還是極致性價比破局思路。通過自有供應鏈這個資源稟賦,去掉中間環節,打造極致性價比,然後用低價這把高效獲客武器切入餐飲市場,搶佔其他低價快餐品牌的生意。
復購、復購,還是復購
菜市場現炒代炒模式的出現,對當下深陷價格戰困境的傳統餐飲人而言,顯然是一場不小的衝擊。最直接的影響結果就是,價格下限可能又要被刷低了,好不容易“降價”帶來的競爭優勢,也沒有那麼強了。餐飲客戶本來就被超市、便利店、菜市場分流,這下菜市場攤主們又要分一杯羹,客戶是不是更加“不夠用”了呢?
對此,餐飲專家羅華山表示,“餐飲人對此不必過多憂慮。”當下菜市場現炒菜模式顯然還處於初級嘗試階段,模式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並不少。“菜市場攤主本身做的是零售業,但菜品現炒涉足的是餐飲業,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賽道。”零售賽道講究的是鋪貨率、聚客優勢;餐飲看重的是人效、坪效,sku等。
就連肉攤主李龍也坦言,“模式還需要更多完善與打磨。”比如說選址如何選?復購率與回頭客如何保證?目前菜市場人流量不算多,他一個人可以完成所有訂單。客流量高了以後呢?廚師如何選?如何用餐?而一旦轉換陣地,房租成本人工成本上去,這個服務的盈利結構能否繼續?如何繼續保證極致性價比?還有廚師技術問題等,都需要一一解決。
特別是復購率問題,非常關鍵。菜場攤主的身份,註定老闆售賣的貨物只能集中在單一或者少數幾個品類,而這無疑也侷限了現炒菜品類的豐富性。以李龍肉攤爲例,他是一個黃牛肉攤主,因此他能夠提供的現炒菜只有炒黃牛肉,區別只在於用什麼炒黃牛肉。“一旦菜品sku有限,是很難支撐門店的長期復購的。復購率不足,模式就難以長存。”
當然,這種模式的另一種變體,即中央廚房模式,類似於浦東菜場與江西網友所說,現炒服務單獨作爲一門菜場服務的生意,消費者在菜場隨意購買搭配,廚師有自己的菜場門店直接現炒,然後收取6-8元左右加工費,沒有sku的現制。但這個模式也有不小的弊端,比如對廚師的依賴性強,而且菜品本身價值低的話,客戶也未必會願意爲加工買單。
除此之外,和所有菜場餐飲一樣,菜市場現炒模式對選址和環境的要求也很高。畢竟,菜市場本質上是一個購買食材的地方,你不能要求一個消費者站在滿是異味的菜市場內,卻相信你現炒出來的菜很是乾淨衛生。“這無疑是對菜場現炒模式的進一步限制。”餐飲專家羅華山說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模式註定很難流行成爲主流勢能。
即便以上問題都解決了,菜場攤主還會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品牌的建立、口味的挑戰,成本的管理等。而且,一旦攤主開啓現炒模式,就等於一腳踏入了餐飲賽道,面臨的是整個餐飲市場的競爭。在這個就連9.9元都被嫌棄高價的餐飲價格戰時代,菜場現炒模式的極致性價比又能保持多久也是個問題。
餐飲是一門長期生意,不是一錘子買賣。創新的模式縱然可以帶來一時的流量與熱度,但想要模式長期持續下去,帶來長久性的能量,背後需要完善的問題依然很多。畢竟,好生意模式都是靠時間一點點打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