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打壓新南向? 陸委會:不排除和中國對話
▲中國「一帶一路」示意圖。(圖/翻攝自@GRTVnews Twitter)
由中國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導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14日、15日在北京召開,共29國元首出席,130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各方共簽署68項協議。對此,陸委會報告指出,「新南向政策」 與「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兩岸在區域發展上存在共同利益及不同優勢,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和對話。
陸委會表示,「一帶一路」相關建設投資金額龐大,且涉及多國參與,財務及債務負擔問題不易解決。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出,未來投資回報是否足以清償債權人,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中國大陸是否有足夠財力,以及如何藉亞投行資金平臺推動計劃,許多國家仍存觀望態度。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地緣政治關係錯綜複雜,本次印度即因不滿「中巴經濟走廊」方案,計劃在印巴主權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興建水壩而缺席峰會。
此外,中亞絲綢之路沿線及東南亞地區具有重要區位優勢、豐富自然資源、各界矚目的新興市場等,中國大陸及美國在此區域角力已久,且各國對於中國大陸的積極態度,仍存有戰略控制疑慮及戒心。
「一帶一路」相關建設都透過中國大陸國營企業與地方政府推動,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雖曾多次率臺商考察「一帶一路」,惟臺商着力點及獲 利機會不多。沿線國家對工業化製造和產能及建設資本的需求雖大,但基本上仍掌握在中國大陸國企手上,目前大陸臺商參與機會極爲有限,具體商機不明顯。
政府將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爭取更多市場商機,惟絕非取代中國大陸市場。「新南向政策」 與「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兩岸在區域發展上存在共同利益及不同優勢,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和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和兩岸關係相輔相成,創造區域合作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