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採耳後,女子耳內長出一團“白毛” 專家:不建議頻繁和過度清潔耳道
(原標題:一次採耳後,女子耳內長出一團“白毛” 專家:不建議頻繁和過度清潔耳道)
孔雀毛拂過面部,音錘在耳畔沙沙作響,耳勺、耳扒、鑷子等輪番上陣,給耳朵來一次“深度清潔”……近年來,一股“採耳風”興起,當工具輕刮耳廓的瞬間,總會讓人感到有種置身雲端的愉悅感。但採耳一時爽,實則卻暗藏“危機”。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熊高雲表示,在採耳時,如果使用的工具或物品不當,可能會引起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耳癢、耳悶和疼痛等問題。
採耳一時爽,實則“暗藏危機”
32歲的張女士(化名)一直是採耳店的常客,她幾乎每個月都要做一次採耳。一方面爲了清理耳朵,另一方面爲了放鬆身心。半個月前,張女士又一次去了家附近的洗腳店裡採了耳,可沒想到的是,幾天後她突然覺得耳道內奇癢無比,還有些發悶,甚至總有種潮溼感,時不時會有水流出來,用挖耳勺、棉籤掏都無法緩解。
坐立難安的張女士來到了熊高雲主任處尋求幫助。“經過我們耳內鏡探查發現,患者的外耳道深部有較多黃褐色分泌物,耳道壁上佈滿了一圈厚厚的痂皮,痂皮表面有一層白色毛毛,像發黴似的,這些都是典型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症狀。考慮到患者前不久剛進行了採耳,我們推測這可能與採耳時損傷了外耳道皮膚或器具消毒不徹底有關。”熊高雲說。
“外耳道口小、洞深,適宜真菌生長。在接診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近六成都有常去洗腳店採耳的經歷。”熊高雲介紹,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症爲耳癢、耳內不適、耳悶,有些甚至會有耳鳴、耳道流水樣分泌物,其中分泌物阻塞耳道時會影響聽力,造成耳朵悶、結痂且痂膜較厚等情況。
針對張女士的症狀,熊高雲在耳內鏡下爲她清理了黴菌團塊、痂皮等,然後用抗真菌藥膏塗抹外耳道皮膚,後續還需持續塗抹1-2周才能徹底消滅耳內真菌。“真菌感染複發率高,堅持用藥的同時還應保持外耳道清潔、乾燥。切忌用酒精、碘伏刺激耳道,如有不適要儘快到醫院檢查。”
耳屎是內耳道重要的“防禦鐵軍”
大多數人不需要頻繁掏耳朵
很多人存在一種誤區,認爲耳屎作爲耳朵的排泄物,是一種無用的東西,因此需要經常去採耳店清理。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需要頻繁掏耳朵。“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聹,俗稱耳屎。我們日常生活中通過咀嚼、張口、打哈欠等下頜關節活動,耳屎會不斷向外耳道的道口(也就是耳廓)移動,在不經意間就會以薄片狀自行排出,因此根本不需要特意去清理。”熊高雲說。
此外,耳屎也絕不是耳內的垃圾。專家指出,一來耳屎可以阻止細小的塵垢和昆蟲這些外來物質進入體內;二來作爲含有油性、呈現酸性的耳屎可以讓耳道保持乾燥,維持酸鹼平衡,讓我們的耳道不會淪爲一個潮溼又多鹼的天然細菌培養皿。此外,耳屎還對多種細菌都有滅殺效果,能夠有效阻止真菌繁衍。可以說,耳屎是內耳道重要的“防禦鐵軍”。
“如果一些患者本身有慢性外耳道炎,分泌物相比一般人要更多一些,造成耵聹栓塞,影響聽力,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耳道清理,取出耵聹來緩解不適感。”熊高雲表示,就算是採耳也建議到正規的規範的機構進行。因爲如果採耳工具的清洗消毒不夠徹底,或者採耳手法不夠專業,都可能會造成採耳後黴菌感染、外耳道溼疹,以及耳道損傷等健康風險,得不償失。
最後,熊高雲強調,耳朵是一個需要妥善保護的器官。採耳需謹慎,頻繁清潔和過度清潔都可能對耳道健康造成危害。合理保護耳朵,尊重其自我清潔機制,是維護耳道健康的關鍵。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耳朵健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耳道感染和聽力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