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 中國點心狀元葛賢萼的老滋味
皮嫩肉鮮底焦脆的上海生煎包,讓人滿滿回味。(夜上海提供)
皮餡帶勁且口感清新的花素蒸餃。(夜上海提供)
泉水珊瑚魚頭,滋味濃郁的魚湯又帶着河鮮鮮爽。(夜上海提供)
已經75歲的葛賢萼老師,依舊充滿活力。(夜上海提供)
餐廳空間。(夜上海提供)
「夜上海」應該算是臺灣最低調的高檔餐廳之一。位於信義區新光三越A4館5樓,兩年前2015年4月開幕時,沒什麼剪綵、沒什麼活動,也沒主動邀記者採訪,就只是這樣默默把門打開做生意。然而,2年後的夜上海,不論中午晚上或假日非假日,經常都要訂位。夜上海靠的完全不是宣傳,而是口碑。
兩年之後,生意穩定了,夜上海纔開始找了公關,但主要用意不在宣傳餐廳的菜有多棒,只是想介紹一直幫餐廳調整菜色滋味的中國十大名廚周元昌,以及中國點心狀元葛賢萼讓媒體認識,沒有什麼新菜要發表,就是單純交流。
在媒體交流見面會這些天,沒能遇上週元昌師傅,只遇到葛賢萼老師。那天她剛到臺灣,正忙,最後我們一桌5人只能與她短短聊10分鐘,一個人問不到2個問題,但就這短短10分鐘,就讓人很有感。
葛老師看起來像5、60歲的慈祥大媽,實際上是1942年出生在上海,已經75歲的老奶奶,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說起話來清清楚楚,而且思路清晰不古板,完全不像75歲的老婆婆。
葛老師有非常多的故事與頭銜,先隨便講幾個,例如:她主編的《點心製作技術》和《點心製作工藝》是全中國中專技校的點心教材;她19歲就拿下上海市烹飪技術比武中式點心第一名,41歲時獲選爲全國首屆烹飪名師表演鑑定會最佳點心師;2000年3月被評爲中國烹飪大師;2014年被授予中國烹飪大師終身成就獎;2016年被授予中國功勳烹飪藝術家;2017年榮獲中國餐飲30年功勳人物獎;還曾拿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和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等稱號。接下來,真的不知還能頒給她什麼獎。
短短10分鐘碰面,葛老師最愛講的是1993年她被臺灣邀請來擔任「1993年臺北中華美食展」評審。那時是民國82年,距今24年,主要跟她對口的是傅培梅老師與嚴長壽。那時兩岸氣氛還有點緊張,她出門前被交代:「好好表現,妳身上揹負的不只是點心,而是兩岸與中國。」
葛賢萼說,那一天,上臺演講、示範點心,結果一位臺灣教授突然問她:「剛剛炸那點心,油溫幾度?」葛老師說:「我楞住了!那個年代的師傅都是憑經驗靠感覺,誰會拿溫度計測溫度啊?」但被問了,只能憑經驗來回答一個數字,沒想到,那教授隨後真的從口袋挑出溫度計,上臺,放進油鍋裡測量,「我的心臟都快跳出來!我揹負的可是兩岸與中國啊!結果出來的數字,跟我憑經驗講的數字一模一樣,全場掌聲不斷。」
「歐洲料理,很早就量化,因此能一直傳承與發展。」葛賢萼說,從那一天開始,「我感謝臺灣,我感謝臺灣讓我意識到量化與科學化的重要性。」也從那天起,葛賢萼不論在學校教書當葛老師,或是在飯店當葛主廚,所有的食材與溫度統統要量化,細細筆記與傳承。
1964年到1970年,在那文革鬧的最兇的年代,葛賢萼在上海市飲食服務學校研究與教書,在那物資極端缺乏的年代,許多的精緻點心,都是爲黨政軍高層而作。隨着改革開放、富裕,葛賢萼也沒有固守死板觀念,而是不時提醒自己從原材料、造型跟口味都要跟着時代往前進,中西結合打進年輕市場。
這一天,夜上海端出上海生煎包、花素蒸餃與黃橋燒餅等傳統點心,讓在場其他幾位資深美食記者讚歎不已,從皮到餡,「就是這個味!」這個味!是葛賢萼走過文革、在最艱辛的那個年代硬是將其傳承下來的滋味;這個味,是葛賢萼來過臺灣,學到量化觀念後而傳承下來的滋味:這個滋味,是走過幾十年,從市場小攤進到高級餐廳裡的滋味。那是有着許多歷史背景故事,卻一樣讓人回味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