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協會記錄赤腹鷹等逾9.6萬隻 鷹柱鷹河世界級景觀

臺灣野鳥協會與農業局合作舉辦「秋過境猛禽觀察及生態保育」推廣活動,學員體驗世界級羣鷹飛舞,驚喜連連。圖/臺灣野鳥會提供

社團法人臺灣野鳥協會經過多年的野外調查,在2020年選定新社山區作爲觀察點,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進行「秋過境猛禽調查」。今年的「秋過境猛禽調查」,共記錄到赤腹鷹、灰面𫛭鷹等兩種主要遷徙性猛禽,合計9萬6559只。

協會指出,舉辦賞鷹活動,學員體驗到世界級羣鷹飛舞的震撼,目前僅少數地區如以色列、美國賓州纔可觀察到。

臺灣野鳥協會指出,臺灣地處東亞澳遷徙路線的中繼點,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候鳥通過臺灣。臺灣目前已記錄到33種日行性猛禽中,屬於全年可見的留鳥有9種(遊隼及東方蜂鷹也有冬候鳥或過境族羣),另26種屬於遷徙性(過境鳥、度冬候鳥、迷鳥)猛禽。

野鳥協會指出,赤腹鷹、灰面𫛭鷹、東方蜂鷹及日本鬆雀鷹等遷徙性猛禽在春、秋季以羣體形式進行長程遷徙,過境高峰期可以見到數百隻甚至上千只齊飛形成鷹球、鷹柱、鷹河等壯觀景象,世界上目前僅有以色列、美國賓州等少數區域可觀察到這個自然奇景。

今年的「秋過境猛禽調查」野鳥協會共記錄到4萬4278只赤腹鷹、5萬2281只灰面𫛭鷹,這兩種主要遷徙性猛禽合計9萬6559只。另臺中市農業局協助在10月10日~15日期間舉辦民衆賞鷹活動,親身體驗到羣鷹飛舞的震撼!野鳥協會未來在遷徙季節將繼續舉辦市民賞鷹小旅行,希望結合當地農、特產品展售活動,讓更多民衆能欣賞世界級老鷹羣飛景象,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野鳥協會解釋,猛禽是生態系中的高階消費者,族羣的消長將牽動着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但猛禽的活動範圍廣大、行蹤不易掌握,族羣量監測不易進行。近年在各國研究單位的衛星追蹤與各地鳥友的協助觀察下,已逐漸推定出遷徙性猛禽的飛行路徑。

候鳥遷徙的路線,稱爲「遷徙線(flyway)」,全世界大致分爲八條遷徙線,而臺灣所在的位置,稱爲「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線(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EAAF,簡稱東亞澳遷徙線)」。東亞澳遷徙線北起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南至澳洲和紐西蘭,橫跨二十幾個國家。但不幸的是在所有的遷徙線當中,東亞澳遷徙線是候鳥受威脅程度最高的遷徙線。

臺灣野鳥協會與農業局合作舉辦「秋過境猛禽觀察及生態保育」推廣活動,學員體驗世界級羣鷹飛舞,驚喜連連。圖/臺灣野鳥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