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感動中國揭曉,網友憤怒:十個人物沒有一個讓我感動!
“十個人裡面,一個讓我感動的都沒有!”
近日,當央視公佈"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後,引發了廣泛的網絡爭議。
這原本是一個深入民衆生活,評述普通人好人好事,傳播生活中正能量的節目,如今卻越來越變味。
在此次官方公佈的人物名單中,網友們爭議最大的就是世界游泳冠軍張雨霏。
作爲中國隊優秀跳水運動員,張雨霏因在東京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而被提名,
女子200米蝶泳的決賽中,張雨霏最初一直遙遙領先,但到了最後50米時,她開始落後於美國選手。
眼看差距越來越大,就在所有人都爲她捏一把汗的時候,她開始在最後時刻發起了衝刺。
最終,張雨霏以0.05秒的微弱優勢擊敗了所有對手,贏得了女子200米蝶泳的金牌。
緊接着,在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賽中,張雨霏再次展現出了她的實力。
作爲第三棒出場,她以1分55秒66的分段成績,幫助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中首次奪得奧運金牌,同時打破了世界紀錄。
張雨霏在東京奧運會上的表現,不僅刷新了多項紀錄,也展現了中國游泳運動員的實力和進步。
最終,張雨霏不僅贏得了兩金兩銀的佳績,也爲中國贏得了榮譽。
客觀來看,張雨霏爲國爭光的行爲,確實有值得感動的地方,但當她的名字出現在"感動中國"的名單上時,仍然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一些網友指出,優秀的運動成績雖然值得讚賞,但真正的感動應該來自於那些超越個人成就的精神力量。
對於此次的人物名單,還有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那就是演員牛犇。
牛犇是中國影視界的資深演員,他的演藝生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爲觀衆塑造了衆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在漫長的演藝生涯中,牛犇始終保持着對錶演藝術的熱愛和執着。即使在文革期間遭遇挫折,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演藝事業。
恢復工作後,他繼續在影視作品中貢獻自己的才華,塑造了諸如《牧馬人》中的"老馬倌"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此外,牛犇還曾多次表示,演員這個職業是他畢生的熱愛,即使年事已高,只要有合適的角色,他仍然願意繼續演下去。
除了自身的藝術追求,牛犇還熱心於培養年輕演員。他經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爲年輕演員講解表演技巧,分享自己的經驗。
儘管牛犇在演藝事業上獲得了一些成就,塑造了衆多經典角色,但網友們也沒有逃過網友們的質疑。
許多人認爲,雖然牛犇的演藝精神值得尊敬,但這更多是屬於個人事業成功的範疇,並不能夠切實引起中國老百姓們的感動。
與此同時,有細心網友驚訝的發現,一位名叫穆言靈的外籍文化學者,竟然也出現在了“感動中國”評選人物名單中。
根據官方給出的理由,穆言靈自1988年來到中國後,就一直潛心研究中國文化。多年來,她始終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努力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此外,穆言靈還多次參與中國偏遠地區的教育支持項目,爲貧困地區的學生帶去知識和希望。
作爲一位致力於傳播中國文化的學者,穆言靈的工作雖然值得尊重,但也網友擔心,過於強調外籍學者的貢獻可能會忽視國內學者的努力。
總的來說,網友們普遍對今年的評選結果很失望。
他們認爲,部分入選人物雖然在各自領域有所成就,但與"感動中國"的主題有些偏離。最重要的是,這些人物根本不貼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些網友開始回顧起往年"感動中國"的獲選人物。
“2020年感動中國獲選人”張桂梅,原本可以憑藉高學歷,留在大城市教學。但她卻選擇了,在雲南省華坪縣這個貧困山區紮根。
面對當地女孩輟學率高、重男輕女觀念嚴重的現狀,張桂梅創辦了雲南省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在學校剛剛起步的時候,條件十分艱苦,張桂梅一直用她的愛心和堅持,爲這些山區女孩點亮了希望之光。
多年來,張桂梅因操勞過度身患多種疾病,但她卻從未停下教育的腳步。
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女高的學生升學率逐年攀升,許多大山裡的女孩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徹底改變了命運。
除了張桂梅之外,呂保民的事蹟也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作爲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東方村的黨支部書記,呂保民用36年的時間,將一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最讓人感動的是,呂保民始終保持着廉潔奉公的作風。
他住在普通的農家小院,穿着樸素,生活簡單。即便村裡經濟發展了,他依然堅持自己種地,過着和普通村民一樣的生活。
呂保民的事蹟詮釋了"爲人民服務"的真諦,也是千千萬萬基層幹部默默奉獻的縮影,彰顯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
張桂梅和呂保民的事蹟,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但都展現了在平凡生活中,爲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無數普通人感動。
作爲一個傳播正能量的節目,"感動中國"評選的人物,在最初一直來自於社會上,爲老百姓做出實事的平凡人物。
但隨着時間推移,評選趨勢逐漸傾向於那些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人物,從而忽視了生活中那些默默無聞的平凡英雄。
這種變化引發了公衆的不滿,許多人認爲,真正能感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草根英雄",而不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名人。
他們呼籲評選應該回歸初心,關注那些真正能夠溫暖人心、激勵他人的普通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網友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心目中更適合的人選。而在這些人選中,呼聲最高的就是白方禮。
白方禮是一位來自河南新鄉的76歲老人。作爲一名普通的農民,他在退休後一直靠着每月微薄的退休金生活。
2011年,他偶然得知一位貧困學生因爲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
這讓白方禮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因爲家庭貧困而無法繼續學業的經歷。於是,他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積蓄來資助了這名學生。
從那以後,白方禮就開始了他的助學之路。
他每天騎着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在街頭巷尾收集廢品,將賺來的錢用於資助貧困學生。
多年來,白方禮資助的學生已經超過300人,累計捐款達到60多萬元。
這對於一個靠着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生活的老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值得注意的是,白方禮的事蹟曾被“感動中國”兩次提名,卻都被評委會以"農民身份不夠格"的說法否認。
儘管沒有入選"感動中國",但白方禮的事蹟已經通過各種媒體傳播開來,感動了無數人。
白方禮本人表示,自己對於是否入選並不在意。他做這些事不是爲了出名,只是想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白方禮的事蹟,在感動衆人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感動中國”評選標準的思考。
許多人認爲,"感動中國"這樣的評選活動。應該更多地關注來自基層的感人事蹟。只有像白方禮這樣普通人的善舉,才能真正觸動人心,傳遞正能量。
面對網上愈演愈烈的爭議,"感動中國"評選組委會始終沒有做出任何迴應。
這場由"感動中國"評選引發的討論,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人們越來越渴望看到那些能夠直擊心靈、激發善意的普通人身邊的故事。這種期待不僅僅是對"感動中國"評選的要求,更是對整個社會的呼籲。
結語
這場關於"感動"的討論讓人們認識到:感動不應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應該是每個人都能參與創造和傳播的日常。
當每個人都努力成爲他人生命中的一束溫暖,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纔是"感動中國"最應該傳遞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