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點名批評的5部爛劇,全都被下架處理,有的甚至沒播完就被禁

如今影視界中,能留下來的經典作品少之又少,而粗製濫造、格調低俗的"爛片"卻層出不窮。

更有甚者,還沒播完,就被“雪藏”下架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到底是哪些“爛劇”,遭到了央視的點名批評。

?——【·《雷霆戰將》·】——?

《雷霆戰將》在宣傳期間被包裝爲《亮劍》的續集,曾一度被寄予厚望。誰料一開播,所有觀衆便都失望了。

劇中的各路主角們

個個光鮮亮麗,彷彿在走秀一般

,哪裡還有當年革命戰士們在艱苦環境中打游擊戰的狼狽和戰鬥的泥濘?

劇中每個戰士

手裡都握着輕機槍

,哪裡還有當年戰士們配備單薄、血戰出身的艱辛環境?

更有甚者,將軍們竟

在戰壕內喝起了香濃咖啡,摸起了髮膠梳理髮型

,不由讓人生出:是真在打仗呢,還是在後花園閒逛呢。

即便遭到了人民日報的痛批,劇組依然振振有詞

,還試圖找出資料來狡辯,只可惜不被觀衆買賬。

最後,《雷霆戰將》匆匆播放僅13天,

便被腰斬下架。

?——【·《封神演義》·】——?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封神演義》素來都是影視製作公司青睞的一個取材對象,因爲其知名度高、戲份足、人物形象鮮明,是很好的拍攝素材。

然而,由於一些拙劣的魔改,又一部所謂的《封神演義》劇情版被觀衆狠狠地痛罵了一番。

這部劇最大的硬傷是對原作劇情的大肆魔改。

堂堂的主角姜子牙在劇中竟淪爲了邊緣人物,戲份甚至不如二線角色多;

而原本應該是二郎神的楊戩,卻與妲己勾心鬥角,上演狗血的感情糾葛。

這樣的改編,完全是對原著精神的一種背離和褻瀆,尤其是讓很多忠實的書迷掃興。

這樣一部劇自然是遭到了普遍的痛罵,不少觀衆直呼

"胡編亂造"、"強行美顏"。

不得不說,這樣一部劇,

其製作班底顯然對原著缺乏基本的尊重,

這是最讓人無法容忍的一點。

?——【·《我叫劉金鳳》·】——?

這本是一部輕鬆喜劇,但是劇組把文化自覺性做了一樁大糗事。

劇中,

每個演員居然穿着日本和服,頭頂日式帽子,倭風一時撲面而來。

問題的癥結在於:這顯然是一種極其嚴重的文化自覺性缺失,怠於文化輸出,對於自己的民族文化缺少認知和尊重。

後來央視發表批評文章,指出該劇

"穿日本和服,戴日式盔帽,是否有文化自覺性缺失的問題""缺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劇組這才產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危機感。

最後他們只好將已經拍攝完畢的全部外景重新打理一遍,更換了所有服裝和道具,才勉強避過一劫。

這種文化自覺性的缺失,

往往與導演或工作人員們的教育水平、素養修養有直接關聯。

看來,我們在組建優秀的影視團隊時,除了對專業技能加以審覈外,對於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也應有所考量。

否則只會暴露出一些低級的、難以啓齒的疏漏

,備受社會輿論的唾棄。

?——【·《東八區的先生們》·】——?

這部劇自從定了男性羣像劇的題材後,觀衆們就對它抱有很高的期待。

畢竟,前有《慾望都市》的成功,後有《婆婆和媽媽》的崛起,

中國版的男性羣像劇似乎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新風口。

沒想到,粉絲吹了半天的《東八區的先生們》一開播,便令觀衆們大失所望。

因爲整部劇幾乎貫穿着

男主人公油膩的性格特徵和一些氾濫的"鹹豬手"場景

,很不入流。

比如女主平地摔跤,

男主張翰大手一揮,竟然扯着女主的內衣帶“英雄救美”。

除此之外,裡面的一些臺詞更是讓人眉頭緊皺,甚至觀衆已經帶入了角色,感覺到了被冒犯。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張翰作爲“霸道總裁”的代名詞,

這次搖身一變頂着演員的名頭,開始發揮導演的權利。

在先前的一檔綜藝上,特意展現自己爲這部劇嘔心瀝血的畫面,

甚至公然要求後期幫他在對戲的女主眼睫毛上P一片雪花。

這種“精益求精”的要求也是聞所未聞,殊不知他當初營銷的人設都成了如今的嘈點。

在人民網評看不出十年的“誠意”之後,

這部劇的評分也是一跌再跌,最終在國內下架。

?——【·《一起打鬼子》·】——?

這部抗戰劇本擁有了充足的出品資金,並且也邀請到不少知名影視明星加盟,一開始也是被觀衆寄予了極高的期望。

誰料播出後,卻讓人大跌眼鏡:

劇中不乏褲襠藏雷等雷人橋段,節操盡失已是一種保守評價。

這樣一部以抗戰爲題材的正劇,怎麼會如此低俗?

儘管劇組後來緊急"手術",刪掉了一些雷人橋段

,但最終,該劇還是被觀衆狠狠痛罵,並且做了一番評審,最後它自己也默默地退了下線。

這部劇也因此成了現代抗戰題材劇創作的一個反面教材。

?——【·優秀作品被觀衆看到·】——?

影視市場雖然不乏粗製濫造的"爛劇"存在,但我們也要看到,

近年來確實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精品力作。

這些作品無一不彰顯了製作團隊對藝術的執着追求和對觀衆的用心呵護。

去年口碑極佳的溫情都市劇《去有風的地方》,以及開年火爆全網、至今餘韻猶存的《繁花》,

都是這股良好風氣的有力詮釋。

《去有風的地方》的劇情平緩溫馨,沒有太多矯揉造作的情節,節奏很貼近現實生活。

比如女主許紅豆作爲一名打工人,

經常加班熬夜是常態;她對新人和同事態度有別等等

,這些生活細節都很真實。

大環境籠罩下,人們承受了長期的生活和心理壓力,

《去有風的地方》正好給觀衆帶來了溫馨治癒的感受。

女主從大城市走進雲南小鎮,過上了"鹹魚"般安靜悠閒的生活,觀衆對此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般的體驗,獲得了精神慰藉。

另外,

劇中還體現了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如佈景服化道均貼近雲南風情。

而《我叫劉金鳳》等劇卻存在缺乏文化自覺、價值觀偏差的問題,引起公憤。

另一部完全不同的《繁花》,

這部由王家衛親自執導的上海都市劇展現了製作班底誠意滿滿的態度。

無論是細膩入微的劇情雕琢、蘊含深意的臺詞刻畫,還是演員陣容的嚴格把關,處處都透露出了創作者對藝術品質的高度重視。

一部作品能否打動觀衆,劇情的塑造至關重要。

《繁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原著雖看似鬆散無主線,但王家衛洞見其精華所在——

圍繞阿寶這一主角貫穿始終,將顯現上海歲月滄桑、時代變遷的城市記憶娓娓道來。

在具體創作環節中,

編劇秦雯與王家衛反覆打磨劇本、探討角色塑造,

力求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體味淋漓盡致地呈現。

劇中任何一個小細節的出現,如阿寶外向型性格的形成原因、寶珠情竇初開的心理活動等,都會被反覆探討推敲。

這種精雕細琢的做派,正是王家衛

"慢工出細活"

的拍攝理念的真實體現。

在演員的表演指導上,王家衛同樣下了苦功夫。他要求演員完全貼合角色年代特徵,將上海味道淋漓盡致地展現。

整個拍攝環節,王家衛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熱情。爲了捕捉最真實的上海生活面貌,

他堅持反覆殺青、再補拍,時間一拖再拖,拍攝期長達3年之久。

辛芷蕾曾打趣說"光殺青就殺青了4次"。

但王家衛毫不計較,他視《繁花》爲上海寫給自己的"情書",哪怕耗費再多心血他都在所不惜。

可以說,誠意滿滿的製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是《繁花》這部佳作所凝聚的核心力量。

正因如此,哪怕在開播之初口碑平平,但隨着時間的推移,

劇集的魅力才終於得以完全展現,並迅速掀起了全民熱議的"繁花現象"。

這種現象恰恰昭示了一個鐵一般的事實:只要作品本身具有足夠的質量和分量,

是出於創作者的用心良苦而不是敷衍了事

,那終有一天它就一定會獲得觀衆的認可和喜愛。

相比之下,那些注重效果、粗製濫造的"爛劇"註定是被觀衆所唾棄和拋棄的。

因爲影視藝術的生命力不在於劇作的噱頭和特效,

而是創作者對藝術的執着追求和對觀衆的真摯呵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