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至今仍堅持航天員訓練,稱“最難的事情是學習”
楊利偉作爲我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無疑是一個傳奇。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如今已57歲的他仍然在堅持航天員訓練,期待再次進入太空完成飛行任務。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作爲執行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不畏艱險,敢爲人先,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飛行21個小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爲祖國、爲人民、爲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
然而榮譽背後是楊利偉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宇航員需要進行哪些訓練呢?綜合起來主要爲三大方面,即專業基礎知識訓練、職業技能訓練和飛行任務訓練。其中最廣爲人知的是轉椅訓練和加速度訓練。
衆所周知,飛行員的轉椅訓練是2分鐘,而航天員是12分鐘,以此來增強航天員對運動病和眩暈的耐受能力,不管有多艱難,楊利偉都堅持了下來。
此外還有加速度訓練,人在地球上只需要承受一個G的重力加速度,但要掙脫地球的引力飛入太空,需要經歷一個超重環境,加速度訓練就是模擬這種超重環境.
在訓練時,航天員要承受6個或者8個G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把6個或者8個自己的體重加到身上,還要保證呼吸暢通,意識清醒,能夠進行必要的操作,這對航天員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而年已57歲的楊利偉至今仍然在堅持航天員的高強度訓練,支撐着他的是一種精神,是把一切獻給載人航天事業的精神。
王亞平曾問楊利偉,覺得航天員最難的是什麼?楊利偉告訴楊亞萍說:“最難的事情是學習。”衆所周知,航天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更需要紮實的理論知識。
國家挑選的首批14名宇航員中,大家飛行經歷差別不大,但文化基礎差別卻很大。楊利偉是1983年招飛進航校的,那時空軍沒有本科,學習的是大專課程。
自1985年起,空軍航校開始從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招收學員,也從地方大學招生,分到飛行學院。14名航天員裡有一大半人年齡比楊利偉小,但學歷卻比他高,而且有的人還是雙學士。楊利偉感受到了壓力。
所以,從學第一門課開始,楊利偉就特別用功。宇航員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從飛行動力學到宇宙物理學、從天文學到航天器軌道理論、從火箭推進原理到空間導航等等。
楊利偉在自述中寫道:“我們第一批十四名航天員把規定課程學習完,用了五年的時間,等於重上了一次大學,而且就其深度、廣度和強度來說,超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楊利偉五年時間裡晚上12點之前從來沒有睡過覺,都在用功學習,鑽研課本,日復一日的努力造就了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的傳奇。
楊利偉成功着陸後,他走出太空艙說:“中國的飛船很棒。”這句話令神州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總設計師戚發韌一生難忘。他說:“我這一輩子最高的獎勵是楊利偉。”他讚歎楊利偉是一個本事很大的人,楊利偉一個人完成了起飛、點火等所有的過程,並且測心率、測血壓一切正常。
在神舟五號發射的時候,飛船剛升空,艙內傳回的畫面卻突然模糊,受到了持續性干擾,指揮中心的人們鴉雀無聲,每個人都盯着屏幕無比緊張,因爲這是此次任務危險程度較高的階段,巨大的推力將給航天員施加6個G的壓力,根據後來的調查,飛船此時發生了低頻共振,足足持續了28秒之久。
那種感覺,楊利偉回憶,就像是不打麻藥的闌尾炎手術,醫生將你的五臟六腑來回翻動。當時他還以爲自己要犧牲了。很快,信號擾動過後,有人發現楊利偉的眼睛眨了一下,指着屏幕說他還活着,所有人這才鬆了一口氣。
足以可見楊利偉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多麼優秀。期間還有一個令人難忘細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崔吉俊把這一好消息,第一時間告知了在地面高度戒備的搜救大隊,意思是航天員還活着,你們不需要出動了。
那是一次捨命相搏的孤征,楊利偉早就做好了向死而生的準備。神舟十三號返回的專題直播間裡,楊利偉被央視邀請擔任解說嘉賓,整個過程裡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非常羨慕他們。”無論楊利偉是否依然置身於璀璨的星河,他永遠都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超級英雄。
32167部隊普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