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就學習的深度、廣度和強度來說,超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
以下是楊利偉自述:
我們第一批十四把航名航天員規定課程學習完,用了五年的時間,等於重上了一次大學,而且就其深度、廣度和強度來說,超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
當時的第一批14名航天員中,飛行經歷差別不大,但文化基礎差別比較大。楊利偉是1983年招飛進航校的,那時空軍都沒有本科,學習的是大專課程。自1985年起,空軍航校開始從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招收學員,也從地方大學招生,分到飛行學院。14名航天員裡有一大半人年齡比楊利偉小,但學歷比他高,而且有的人還是雙學士。感到了壓力。所以,從學第一門課開始,我就特別用功。
楊利偉
當時我國載人航天剛剛起步不久,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機會少,這一點大家從開始就知道。所以競爭從最初的學習延伸到了以後將執行的所有任務。面對強手,我不服輸的個性徹底爆發。他相信,只要肯努力,刻苦學習,就能化競爭壓力爲學習動力;只要不斷地積累,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績。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往往不是才幹最出衆的人,而是能夠堅持到最後一秒的人。
第一階段是基礎理論學習。第一門課是《載人航天工程基礎》,16開的大本子,厚達600頁,涵蓋了載人航天各個方面的相關知識:飛行動力學、宇宙物理學、天文學、航天器軌道理論、火箭推進原理、空間導航等等。教材裡面有些內容很深奧,要記憶的東西很多。基本上從上第一門課開始連續的四年時間裡,我晚上12點以前沒有睡過覺,都在用功學習,鑽研課本。
結果,第一門課第一次考試,楊利偉的成績是92分。在14個人中排第二,第一名是從俄羅斯留學回來的李慶龍,在新入選的12名航天員中我名列第一。從此楊利偉對理論學習越來越有信心,覺得我能行,我能學下來。
第二階段是專業技能訓練。航天員要熟悉飛船及各個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模式。但凡飛船涉及的東西,我們都得學,飛船的結構、材料都要清楚,電的原理、太陽能帆板的原理也必須熟悉。還有天文學方面的知識,一旦出現故障,航天員要懂得識天象,通過星星的位置判斷自己所在的方位。80多個星座需要掌握,我們常將星座和每個人聯繫起來,一說誰是什麼星座的,那太清楚了,哪個月份在哪兒,馬上就知道了。
我們還要學習飛船、火箭、發動機、燃料、發射場、發射場塔架方面的知識,要明白飛船的組裝、測試、垂直轉運等,野外救生技巧也應熟練掌握。
這些內容,學完了就是考試,全程量化考試,都是閉卷。這麼駁雜的內容,要學好考好,沒別的辦法,就是下功夫背下來。
第三階段是綜合訓練,以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爲主。我們很多時候都要在飛船模擬器中訓練。飛船模擬器就是在地面等比例模擬飛船內設備、儀器環境,是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任務模擬操作訓練的最爲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在此之前大家都沒見過飛船模擬器,對其中的環境、佈局感到陌生,爲了熟悉它,我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路圖都找來,貼在宿舍的牆壁上,隨時默記。我還專門花一萬多塊錢買了一臺攝像機,那時候我的工資並不高,每個月才2000多塊錢。
有了那臺攝像機,我把模擬器各艙段內的每個角落都拍了照片,錄了像,然後自己做了一個小片子,經常看——各種設備叫什麼,在什麼部位,幹什麼用。我平時就對着片子練,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做到隨時練習。
現在我的電腦裡還有那部片子,當時還配了音樂,並且做了一個片頭,片頭註明“航天員工作室製作”。
在相同的學習結束後,考試的分數,往往成爲最後排名的依據。
人們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對此深有體會,這個訓練課下來,那些密密麻麻的圖表和鍵鈕都印在我腦海裡了,對它們我比自己手上的紋路還要熟悉。一閉上眼睛,座艙裡所有的儀表、電門的位置,都能清清楚楚地出現在我面前,隨便說出艙裡的一個設備的名稱,我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
後來的航天員綜合考覈成績我排名第一,有不少人問我,你怎麼就能學得那麼紮實?我認爲,無論是青少年在學校中的學習,還是航天員在訓練中的學習,學習方法是極其重要的。要善於用腦、用心,下功夫巧學,不能填鴨式被動地學習,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自會得到長足的進步,自然而然地也就超越了別人。
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起步,你要做好,做得比別人強,怎麼辦?你又不比別人多一個腦袋,只能下功夫。但也不是下死力氣,除了用功以外,還要動腦筋,要想達到一個目的,你要思考怎樣找到學習效果最佳的途徑。
航天員實際操作時要求看的“飛行手冊”,我基本上能背下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用看手冊,也完全能夠處理好。我說的這個手冊,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是一本關於飛船的說明書,是一本厚厚的辭典之類的讀物,上面對飛船的各種儀表零件都有詳細的介紹,還有圖標,只要你一對照實物,就會弄懂所有零件的用途。因爲複雜,也因爲似乎沒有必要,從沒要求航天員背過,但我基本能背下來。
爲了便於記牢操作程序和要領,我編了很多口訣。當時航天員的訓練沒有先例和經驗可循,我就吸取了好多空軍的經驗。飛行員都有很多飛行口訣,這是空軍的傳統。各個部隊都是老飛行員總結、提煉,一代一代傳下來,每個部隊都有一套。
因爲航天員的很多操作都是按程序化來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儘管規範,卻很難記憶。編成口訣和順口溜之後,一個字代表一個動作。比如五個步驟,我可能五個字就代替了,相對押韻一點,朗朗上口,比較好記。
學習訓練五年多,我的成績提高很快。即使是我最感困難的基礎理論,13門課程,我每一門考覈的成績都是優秀;體質訓練每個課目訓練成績都比較突出,在我36歲時,也就是2001年,百米比賽我還跑了11.97秒,成了單位田徑運動會短跑100米的紀錄創造者,至今仍無人打破。據後來考評,我的前庭功能、超重耐力等都是航天員中最好的。
五年的學習絕非一日之功,能夠取得第一,是自我鞭策、自我超越的結果。
無論是理論學習、體質訓練還是實際操作,困難和挫折無處不在。在面對這些問題時,要堅持永不放鬆,耐力和韌勁成爲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寶。
每個人的成功方法不盡相同,但幾個關鍵詞卻非常相似,比如對理想的追求,對事業的堅持,對自我的不斷超越。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爲,人類的最高需要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自我實現。當實現理想與抱負成爲自身的需要時,就會轉化爲一種巨大的內在驅動力,更大程度地激發自身潛能,實現個人的成功,從而對社會、對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我想這是最好的解讀。
從小到大,我們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考試,最爲人們熟知的是升學考試,小學考中學,中學升大學,都需要考試,分數往往成爲最後的標準。
對考試製度人們有各種看法,甚至有許多非議。在這裡我無意對教育制度和考試製度做出或褒或貶的評價,單從學習和考試本身來說,不僅學習好,而且考試好,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因爲在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前提下,考試成績是一種相對公平客觀的評價標準。
我們常說到高分低能這件事,我是這樣看的,除了那種有特殊稟賦的天才,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在同樣的情況下學習同樣的功課,參加同樣的考試,99分和100分,本身的確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可能99分的那個人平時表現出的能力比那個100分一點不差。但最後會選擇100分的而沒有選99分的,很公平很正常,沒有問題。如果你說,沒有證據說明99分的比100分的差,那反過來說,有什麼能證明100分的就比99分的差呢?所以這時,唯一的客觀標準就剩下了分數。
在相同的學習結束後,考試的分數,往往成爲最後排名的依據。這一點,我們航天員和小學的同學們、中學的同學們沒有區別。名次排列的方法,也沒有區別。
我瞭解自己的個性,我比較喜歡給自己施加一些壓力。自從入伍後,能夠自己管理自己,我覺得無論做任何事情,並不是說每件事都一定奔着拿第一去,但是一定要盡力而爲,我相信只要方法得當,工夫下到了,結果肯定不會差。
進入航天員這個羣體後,首先看到別人和自己的對比。大家的飛行背景和職務差不多,但文化基礎有差別,我在文化課學習上沒有任何優勢,工夫便下得格外足。開課後一個多月第一門考試能夠名列前茅,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告訴自己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只要像這樣用功就沒問題,基礎的好壞是另外一個概念。
在這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和戰友們都是這樣用功的,每天熬夜學習,基本上都是半夜12點以後睡覺。這裡的管理不像軍校,不必按時熄燈,晚上你就學吧,隨便你幾點睡,只要早上起得來就行。爲了解困,每人都有一個特大號杯子,泡着濃茶。我們在難題上經常相互討論,互幫互學,有一次,爲了弄明白一個軌道動力學的公式,我和戰友一直琢磨到凌晨兩點。比如高等數學課,航天員的基礎理論中有這門課,我以前從沒接觸過,教員當初也能一眼看出來我的“先天不足”,什麼求導、微分、積分,沒見過,怎麼辦?下苦功學習。最後考試時,我的高等數學成績也考得很好。當時分組到講臺上做題,都是我代表全組上去。普通物理我學得也不錯。
雖然不是每門課都能考第一,但名次都在前面。第一階段的13門功課學習完、考試完,我的總評成績是第一。
正像母親評價我的,三十歲了,反而更用功了!這個階段的用功,不用任何人督促,因爲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把航天員職責履行好。最終的首飛梯隊,只有兩三個名額,要想入選,必須各項指標都名列前茅。現在,我管航天員訓練、選拔,一再跟大家講,一定要樹立競爭意識,這是良性的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壓力。很多自己認爲學不好的課程,其實就是因爲壓力不夠,有了壓力自然就學好了。
我的外語基礎不好,但英語考過100分,好多英語比我好的沒考過100分。他們說我是考試型的,我覺得不是這樣,我主要是專注,真的很下功夫,考滿分是自己每天強化學習的結果。我把壓力變成了動力。
現在我仍在學習英語,不是爲了應對考試,而是爲了使用。我有時候會和別人開玩笑說,誰的外語不好,就出國受一下刺激,回來外語就能學好了。很多人將自己過不了語言關歸結於時間緊迫,其實,我覺得並不是時間的問題,還是壓力的問題,人在有壓力的時候,可塑性是很大的。
2004年,我到加拿大參加國際宇航聯大會,要求必須用英語發言。2003年,對世界航天事業而言,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哥倫比亞號失事爆炸等一系列事件給航天事業蒙上一層陰影。但在這一年,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卻邁出了輝煌的一步,這無疑給全世界的航天事業帶來了欣喜和信心。所以,2004年的國際宇航聯大會,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航天員的身上。
我把稿子的英文版拿到手,離上臺發言只有兩三天的時間。若按照如今的英語考試範圍劃定,我的那篇演講稿絕對屬於“科技英語”。既介紹我國航天的基本情況,我國航天事業的宗旨,也包括我在飛行中的所見所感,此外,還有特別多的航天專業術語,好多詞我不認識,比平時的英語日常對話難得多。時間非常緊張,實在沒辦法了,我就找了一個英語很好的人,讓他照着稿子讀一遍,然後我錄下來。錄音是一段一段的,我一遍一遍地反覆聽,不會的單詞都畫出來。
然後我就上了飛機,在飛行途中,我一直在反覆聽錄音,到了加拿大之後的第一個半天,別人都在忙着報名、登記,我還在聽。當天晚上,我們帶隊的同事讓我講一遍試試,算是演練了一下。
第二天正式發言,我講的效果還不錯,當時有很多留學生來聽演講。他們都說,你怎麼外語這麼好啊。我在心裡偷着樂,這可是我幾天幾夜熬出的效果。
我至今不覺得自己有過人的聰明,關鍵是用心和用功,而用功的關鍵在於講究學習的方式方法,掌握規律性,盲目使笨勁效率非常低。
學一門東西而且要考出好成績,除了刻苦,還要去找一定的規律,這對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非常有效。爲什麼有的老師教的學生分數普遍高一些?甚至有人迷信這樣的老師考題押得很準,其實,並不是押題的問題,是因爲這樣的老師對知識的傳授確實有獨到之處,他讓學生掌握了很好的方法。
很多人平時也很下功夫,但是不拔尖,你比別人要好,就要體現在拔尖上。問題是如何才能拔尖。我提倡“研究型”學習訓練,就是要動動腦子,找找規律,每個人方法上的差別導致了成績的高低。在學習和考覈中,要深入進去,把原理理解透了,去領悟一些東西,悟性來自於你對知識的掌握,通過勤奮找到最科學的方法。
在航天員的全部學習訓練課目的結業總評中,我的綜合成績排名第一,這其中既包括理論考試,也包括操作考試。這是從頭到尾五年不鬆懈、不停歇、不間斷努力積累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時一事。
困難和挫折就像湍急河水裡溼滑的石頭,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讓你滑倒。然而,瞭解了這些困難,戰勝了這些挫折,卻又可以摸着“石頭”過河,它們變成了幫助你渡過河流的助力。
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時,我也曾經氣餒、灰心過。但我僅僅讓這種情緒在心中存留很短的時間,便開始收拾心情,繼續奮鬥。我不敢鬆懈!
在一次次體能和心理超負荷的訓練後,我漸漸摸索到一條規律:當一件事堅持到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實際上就接近成功了。
在航天活動中要圓滿完成任務,必須進行航天環境適應、任務模擬、救生與生存等專門訓練。我們學習的內容繁多,不可能一一盡述,我們訓練的艱苦程度,沒有經歷過的人也很難體會和了解。
航天員訓練主要分爲一般體質訓練和特殊訓練,一般體質訓練項目有力量訓練、耐力訓練、技巧訓練等,雖然比對戰鬥機飛行員的要求更高、強度更大,卻不難適應。最難、最痛苦、也最不易適應的是特殊訓練,很多人稱之爲“魔鬼訓練”,在我看來,那更是種種對人類生理、心理與意志的極限挑戰,它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我們得一項項克服它們、戰勝它們。
因爲,航天員是要離開人類能夠生存的地球,去往另一個不適宜人類活動的區域。太空神奇而美妙,卻不具備地球賜予我們的重力、氧氣、壓力和水,在生存的必需條件缺失的情況下進入太空,航天員要在密閉狹小的飛船環境裡經歷超重、失重、低壓、旋轉相互交替的過程。我們的航天員訓練項目,就是要與它們進行生存的搏鬥。在這裡,我僅僅選擇其中的幾種,作一大致描述。
超重訓練
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項航天生理功能訓練,培養航天員的抗負荷能力。
航天飛行要面臨兩個最大的環境挑戰,就是超重和失重。在把飛船送入軌道的過程中,爲了克服重力作用,飛船要達到一定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員在飛船上要承受加速度帶來的過載負荷,這個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超重。
在航空和航天的飛行中,都會遇到超重問題。戰鬥機在做特技的時候,往往超重G值較大,但時間很短;而飛船在入軌前的上升段和完成軌道飛行後返回地面時,其超重值將達到很高的G值,持續時間較長。如果飛船按彈道式返回地球,超重值將達到十幾個G,人相當於承受自身重量的十幾倍的壓力,容易造成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意志喪失、黑視,甚至直接影響航天員生命。
離心機訓練是航天員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設備。在飛速旋轉的離心機上,能造成不同G級的超重感覺。公園遊樂場的“過山車”等娛樂項目,許多人望車生畏,就是勇敢者幾圈下來,也會輕飄飄的不知東西南北,有的會頭暈嘔吐。這些娛樂項目產生的超重只在2G至3G,而航天員的離心機訓練達到了8個G。
離心機訓練
我們在圓圓的訓練大廳裡進行離心機訓練,我和戰友們要坐在一隻8米多長鐵臂夾着的圓筒裡,半躺着,呈發射時的姿勢,圍繞軸心旋轉。我們以100公里時速高速旋轉,利用離心力產生負荷來模擬超重,航天員在訓練中不僅要承受這種超重的負荷,而且還要隨時回答問題,判讀信號,保持敏捷的判斷反應能力。
在高速旋轉中,練習者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肌肉下拉,整個臉只見高高突起的前額。做頭盆方向超重訓練時,血液壓向下肢,頭腦缺血眩暈,視力變差,嚴重時漸漸會看不見東西,產生黑視;而在做胸背向超重訓練時,前胸後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心跳急劇加快,呼吸困難。當超重達到8個G時,雖然時間只有40秒,卻感覺要花掉全身力量似的。這項訓練被大家公認是最痛苦的一項,不單要付出巨大的體力與精力,而且充滿危險。訓練時事先會告訴我們,如果承受不了可以按報警電鈕,不能強忍着,我們的手就放在那個紅色按鈕上。
儘管無數次經歷痛苦的煎熬,但那個按鈕卻一次也沒有被按響過。我算是超重耐力比較好的,仍感到難以忍受,那些耐受力不如我的戰友,其痛苦可想而知。但我們航天員沒有一個人主動按過這個按鈕。我在和很多青年朋友交流時曾經說過,這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是愛崗敬業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才能使我們的航天員無視這些困難和風險。
失重訓練
失重是航天員到太空後的常態,是訓練中一項重要內容。在太空生活了438天的波利亞科夫戲稱:“失重是一張最柔軟的牀。”許多人也把失重的狀態看得很詩意、很浪漫。其實,除了那種柔軟的奇妙感覺之外,它會給人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統計數據表明,有一半的航天員會因爲失重而出現不良反應,嚴重的會導致任務中斷。如果失重訓練不到位,生存都成爲問題,有報道說一位記者到空間站,由於失重反應一天就嘔吐了80次。
失重狀態下的訓練,在所有訓練內容中是比較難得、不太容易實現的。當前世界上航天員的失重訓練,一般採用在“失重飛機”上進行。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航天員都是採用這種方法進行失重體驗。
美國的“失重飛機”是在KC-135加油機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個起落可以飛20至30個拋物線,每個可以產生25秒左右的失重時間;俄羅斯的“失重飛機”是在伊爾-76飛機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個起落可飛15至20個拋物線,每個可以產生25至28秒的失重時間。訓練就利用這些被製造出來的微重力環境時間進行。
我們的失重訓練是在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進行的,當然要付給人家高昂的費用。第一次做這種訓練,大家感到很新奇,躍躍欲試。而俄方也似乎有意要看看中國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和前庭功能,所以一開始訓練,就把我們使勁地折騰了一下。
巨大的噴氣飛機爬升到一萬米高度,開始沿拋物線連續俯衝,拉起……隨着飛機一個個拋物線的飛行,我們在機艙裡體會失重條件下如何控制自己的姿態,如何移動,還要在失重狀態下,訓練如何穿脫航天服、進食、飲水、取物、閱讀寫字、拍攝和操作儀器、設備。
美國航天員把失重飛機稱爲“嘔吐飛機”,可以想見訓練時的不適。雖然我們第一次用失重飛機訓練,但我和戰友們從頭至尾沒有一個人嘔吐,這讓我們暗自驕傲,也讓俄羅斯同行吃了一驚。
這種失重飛機訓練對我們來說太奢侈了,而適應性訓練可以在平時進行。在失重的太空,全身的血液、體液會向頭部集中,專業術語稱爲“頭向分佈”,頭部因爲充血而腫脹,給人的就是一種“大頭朝下”的感覺。
爲了充分地體驗和適應,我們在一張特製的傾斜牀上頭朝下進行訓練。訓練時,所有的血液都向頭部、頸部涌,頭重得要命,眼睛充血,鼻塞,訓練之後,人也會感到異常疲勞。
爲了適應失重,我們用萬向牀進行“血液重新分佈”訓練,就是人躺在牀上,頭朝下,按不同角度,反覆地進行從直立到頭側位的變化。一個訓練週期需要好多天。在它上面做訓練,會眼鼻充血、脖頸上青筋暴起,樣子看起來相當猙獰。訓練停下後,還會覺得自己像得了重感冒一樣不舒服。
前庭功能訓練
有半數航天員會在執行任務時發生空間運動病,主要的反應是頭暈、失去方向感、腸胃不適、噁心嘔吐,嚴重時會喪失工作能力。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難題,要想有效克服它,除了藥物,重要的就是進行前庭功能訓練。
這項訓練的主要器械是電動鞦韆、轉椅等,就是讓航天員被動地承受線性加速度、角速度等刺激。想成爲航天員,這是項重要的考驗。
坐電動鞦韆時,我們會被蒙上眼睛,在身上貼上電極。一次15分鐘,每天一次,連續五天爲一個週期。坐在上面,猶如坐在狂風巨浪中的小船上。
有人剛開始時,幾下就會把胃裡的東西噴出來,坐一次,幾天都沒有食慾,不要說自己再上去,就是看見別人在上面蕩,胃裡也會翻江倒海地難受。當然,如果儀器上顯示誰的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也就是身體有危險了,就會馬上停止。
每個人的耐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做10分鐘左右就堅持不了了,因此一天不可做多次。轉椅也是一樣。
電動鞦韆、轉椅等項目對我來說,還不算特別難攻的關。在航天員選拔時,電動鞦韆我就做到了15分零幾秒。在轉椅訓練中,我還經常會被部分免訓。因爲第一天、第二天都能達到並且超過標準,第三天、第四天就可以免訓,第五天參加考覈就可以了。
航空飛行與跳傘訓練
這是航天員的必修課,雖說航空飛行也是我們的老本行,但是數據表明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訓練項目。因爲世界上有多名航天員在這項訓練中喪生,包括“世界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他在1968年3月27日進行飛行訓練時犧牲。
我們的訓練還比較順利。我們去湖北某空降兵部隊訓練跳傘,正好是夏天,每天着裝齊備,真是酷熱難耐,主要是還要突破心理上的障礙。那會兒恰巧剛發生一起事故,有一名戰士跳傘時犧牲了,這讓帶隊的領導很緊張。
野外生存訓練
這是一種應急訓練,如果你不能在預定着陸點降落,要會自救。飛船不能準確降落在預定着陸點的情況有過,比如1965年蘇聯宇航員返回時,降落到了遠處的森林中,在冰天雪地中還需要對付一羣狼。針對可能的情況,我們野外生存訓練包括多種環境,有水上的,有沙漠的,有叢林的。
飛船帶有一般的救生物品,槍、刀、必需的食品、水、食鹽。就帶着這些東西,我們被放在沙漠上,或者扔到叢林裡。還要訓練面對氣候的變化,寒冷也好,風沙也好,雨雪也好,如何去應對。我們還要學習和練習很多生存技能,怎樣釣上魚來,怎樣設套把野兔子抓住,怎麼用降落傘搭帳篷。這個帳篷要搭到什麼地方,搭在哪種地勢上,如果地方沒選好,起風了會被風颳走,下雨了水會把你沖掉。
野外生存實地訓練時我跟聶海勝一組。中午氣溫正高,陽光毒辣,我們被投放到北部沙漠中,手上只有一個降落傘,沒有別的東西。
我們就把降落傘割開搭起帳篷。夜晚,沙漠的氣溫會降到零下4攝氏度,帳篷需要變成堡壘才能保暖。我和海勝商量着,用破開的傘布包上沙子做成“磚”壘成牆,既防風又保暖。
我們在牆後面的帳篷裡測了一下溫度,外面零下幾攝氏度,而裡面能達到零上十幾攝氏度,這很不錯了。就這樣,我們靠有限的涼水和餅乾堅持到第二天中午,沒曬着,沒凍着,沒餓着,精力和體力保存得很好。
當目標成功達到的時候,那些痛苦就昇華成了快樂。
走的時候,我們放了信號彈,還進行了全副裝扮。我想了個辦法,用橙色的傘布包在頭上,由於橙色非常耀眼,這樣既能讓天上的直升機很容易發現我們,還可以抵擋沙漠裡的毒辣陽光和風沙,爲了防風沙和沙漠裡強烈的紫外線傷眼,我們把防雪盲的眼鏡也戴起來。橙色的頭巾、黑色的大墨鏡、深藍色的航天服,這樣一裝扮,不僅很實用,而且看起來很酷,我們相互打量,嗯,很不錯,我們彷彿不是經歷了艱苦的野外生存訓練回來,而是進行了一次饒有興味的沙漠旅行。
“神五”飛天前,有最後十輪的強化訓練,我沒有一次操作失誤,我一閉上眼睛,座艙裡所有儀表開關、按鈕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隨便說出艙裡的一個設備名稱,我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操作時我不看飛行手冊,也完全能處置好。教員常問我:“你感到有什麼問題嗎?”我對訓練和自己心裡非常有數,就實事求是地回答:“沒有問題。”教員笑了:“你確實沒有問題。”
好多人把我們的訓練稱爲魔鬼式訓練,說得有點嚇人,我們身體素質好一些,又經常訓,沒有覺得怎麼樣,但確實有些項目是向生理和心理的極限挑戰的。
反過來說,有人沒事願意這樣做嗎?不會,因爲對人的壓力超常了,沒人願意這麼危險、痛苦、難受。我們航天員必須要承受這些,因爲是任務的需要,事業的需要,職責的需要,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事情。
我覺得作爲一個人,你從事一項工作,如果是你喜歡的、願意做的,那是最好的情形,但當你能把不喜歡、不願做的事情做得很好,那麼離你取得成績和成功就不遠了。
在本質上我們和一般人一樣,都想安逸一點,過得舒服一點,但是理想、事業、任務、目標擺在面前,它吸引你、規範你、也強迫你去做這樣的事情,而當目標成功達到的時候,那些痛苦就昇華成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