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擔任總導演,在原創舞臺劇《荊楚映象》裡你能看到什麼? | 每日“藝”看
曾侯乙編鐘作爲楚文化極具代表性的器物,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荊楚映象》的舞臺上,編鐘被上百位舞者穿在了身上,他們敲打身體就是敲打編鐘,體現着一種遠古人與現代人的交融;
出土於湖北荊門的《車馬人物出行圖》,呈現了一個生動、真實的楚國王室貴族納聘迎親的生活場景。總導演楊麗萍利用傳統皮影戲的理念,將這一楚國文物在舞臺上“復活”,強烈的儀式感撲面而來。
神秘、浪漫以及意向化的表達,是楊麗萍一直以來的創作風格。而所有這些,也都投射在了原創史詩舞臺劇《荊楚映象》的內核裡。作爲楊麗萍第四部映象系列作品,《荊楚映象》是目前中國舞臺上首次大規模地用歌舞的形式演繹荊楚文化的作品。10月31日-11月2日,該作將在上海大劇院連演3場,爲觀衆呈現一場古老華麗的東方奇觀。
首次演繹楚文化,實現又一個夢
舞臺劇《荊楚映象》以屈原的經典名著《天問》《九歌》《離騷》《橘頌》作爲4個篇章,畫卷式地將楚式神話、楚式美學、楚式浪漫、楚人的家國情懷徐徐展開……
上半場的舞臺,打造了屈原的楚辭所描繪的“楚世界”,觀衆將看到后羿、山鬼、鳳凰等角色呈現出極富想象力的神話意境。下半場則以歷史中的戰國爲時代背景,屈原、楚懷王、張儀等歷史人物相繼登場,以屈原的經歷爲線索,描繪出兩千多年前那個慷慨悲歌、愛恨交織的時代。
“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非常豐富、神秘,楚文化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楊麗萍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在浩如煙海的楚文化中提取藝術元素,試圖在舞臺上用戲曲、皮影、木偶、武術等傳統藝術形式,呈現其中的魅力。
“都說楚辭瑰麗神秘,現在好了,我們把楚辭畫成畫、製成景、演成戲、吼成曲、跳成舞,唱給你聽,跳給你看。”楊麗萍說,能有機會能在舞臺上呈現屈原的傳世之作,是她作爲編導的一個夢想。
舞蹈生涯50載,這還是楊麗萍第一次涉足楚文化主題。面如如此浩大的主題和豐富的素材,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很難講完所有的故事。在編創過程中,她只能不斷取捨、調整、反覆琢磨。在正式首演前2小時,楊麗萍還在調整舞臺燈光,排練演員謝幕的動作。“這個題材非常有價值,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作爲業界前輩,不斷扶持年輕力量
作爲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常客,楊麗萍早在2000年就帶着舞蹈《雀之靈》亮相第二屆藝術節的舞臺。後來還曾攜《孔雀》《十面埋伏》分別在2007年、2012年和2015年參演藝術節。近些年來,楊麗萍逐漸減少自己在舞臺上的出場,反而更多作爲編導投入幕後工作,並專注爲年輕舞者提供歷練的機會。
90後舞者“大朱”是楊麗萍的“御用”男主角,繼《春之祭》《十面埋伏》之後,將在此次《荊楚映象》中出演屈原;
“鳳凰專業戶”程珮瑩曾在今年的河南衛視春晚舞臺上憑藉舞蹈作品《鳳鳴朝陽》驚豔亮相,這一次這隻“鳳凰”也同樣飛來了上海,在《荊楚映象》中涅槃重生;
“湘夫人”的扮演者何舒婷此前已經和楊麗萍有過合作,但這次大篇幅的舞臺劇還是給了她很大的考驗,“一場演出結束,其實自己最知道哪裡沒有跳好。但楊老師沒有責怪,她總會幫你想辦法去克服舞臺上的障礙,這對年輕演員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在採訪的現場,楊麗萍也總是把話筒更多地遞向身邊的舞者,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她看來,年輕人有他們敏銳的藝術觸覺和無限的創造力,正是這些舞者的加入,爲傳統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命力,《荊楚映象》的舞臺也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