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夯實一中各表 落實一國兩制

文/楊海峰大陸民間學者

中國有句古語,叫上醫醫國。醫生爲病人治病,要先查找病因。破解兩岸政治難題,也需要先找出難題形成的原因。在筆者以往發表的撰文中,多次提到阻礙兩年和平發展的兩大矛盾:一是由國共內戰造成並延續至今的兩岸主權對立,即國民黨創建並捍衛的中華民國與共產黨領導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疊主權的對立。

這一矛盾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原本只存在於國共兩黨之間,是兩岸的主要矛盾。民進黨成立後,在國共兩黨反對臺獨以及美國不支持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兩岸和國際背景下,民進黨已經認識到臺獨建國是一條行不通的死路,蔡英文在本次總統大選中表態願意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其實就是在往國民黨兩岸政策靠攏,走「中華民國是臺灣」的中道路線。由於民進黨仍沒放棄臺獨黨綱,國共兩黨質疑民進黨借殼上市,卻忽略了長期存在於國共兩黨之間的兩岸主要矛盾——主權對立。二是兩岸的統獨對立。

這一矛盾是兩岸分治後衍生的,是兩岸的次要矛盾。民進黨主張臺獨建國時,統獨矛盾不僅存在於民共兩黨之間,也存在於國民兩黨之間。兩蔣時期威權反獨,臺獨是沒有市場的。經過李扁時期的去中國化教育,臺獨勢力迅速壯大,以致如今的臺灣社會已經到了不敢言「統」的程度。馬英九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時,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調整爲「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顯示國民黨既沒有了統一大陸的信心和能力,也已經喪失了反對臺獨的決心和鬥志。因此,當前的統獨矛盾主要存在於兩岸及民共之間。現在出現的新情況是,民進黨不放棄臺獨黨綱表態接受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統獨對立融進了主權對立,國民黨不敢言「統」演變成了獨臺政黨,主權對立也接納隱含了統獨對立,這就給專家學者研究兩岸問題設置了重重迷障,也增加了兩岸當局破解政治僵局的難度。依目前臺灣大選選情,民進黨重返執政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勝選,仍然會像陳水扁上臺一樣,把兩岸的統獨對立和主權對立疊加在一起,加劇兩岸的統獨對立。

但實質上,不論是陳水扁2000年上臺執政,還是蔡英文參加2016年臺灣大選,競選的都是中華民國總統,也基本都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進行政務和選務活動,統獨對立一直從屬於主權對立。因此,兩岸主權對立過去是、現在依然是兩岸的主要矛盾。臺海局勢無論如何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找出阻礙兩岸和平發展的兩大矛盾並釐清主次關係,然後對症下藥,就能爲兩岸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面對國民黨殘餘勢力基本被肅清和廣大人民羣衆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極待調動的新形勢,毛澤東將國內錯綜複雜的各類矛盾劃分爲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區別對待,避免肅反擴大化,爲大陸的政權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當前,大陸對臺政策的最大問題是,沒能有效解決兩岸主權對立的主要矛盾,而在兩岸次要的統獨矛盾上亂投醫。武力震懾臺獨,卻增加了臺灣民衆對大陸的恐懼和厭惡。限縮臺獨的國際空間,也給臺灣民衆留下被大陸打壓的負面觀感。

宋楚瑜曾說,臺灣意識不同於臺獨意識。大陸不着手解決兩岸主權矛盾,不理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關係,就沒法把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區分開,把熱愛中華民國的臺灣同胞和極少數的臺獨分子混爲一體,不得要領去反臺獨,結果越反越獨。

如今,民進黨已經表態願意在中華民國現有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中華民國既是臺獨的保護傘,也是臺灣藍綠兩大陣營的最大公約數。歷史上的中華民國,雖然已經在1949年之後逐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但在現實中,中華民國仍然是2300萬臺灣人民賴以生存的國家名稱。大陸若再不解放思想,正視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合情合理合法定位兩岸政治關係,兩岸的政治分歧只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破解兩岸主權對立這一主要矛盾,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落實孫中山畢生宣導的「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孫中山是海峽兩岸、尤其是國共兩黨共尊的偉大民主先行者,臺灣的重要政治場合至今依然懸掛孫中山畫像,被尊爲中華民國國父。大陸每年國慶,天安門廣場也都擺放孫中山畫像,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非常推崇孫中山。其宣導的「主權在民」是兩岸都能認同的普世價值。

常言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兩岸的分治局面本身是由國共內戰造成的,目前仍都在執政的國共兩黨、尤其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共產黨理應率先承擔起中華民族和解的責任。只要能夠破解主要存在於國共兩黨之間兩岸主權對立,兩年的統獨對立自然而然就能輕鬆化解。可以試想,兩岸主權對立時,臺獨尚且不能實現。兩岸主權對立一旦破解,哪裡還會有臺獨的生存空間

中華民國1912年在大陸成立後,先是經歷袁世凱、張勳復辟和軍閥混戰,後又遭受日寇侵略。抗戰結束後,本應是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復興中華的有利時機,由於國共內戰,導致海峽兩岸至今仍處於分治狀態。可以說,中華民國從來沒有給大陸人民帶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老一代的大陸人民對中華民國這塊民主招牌也沒有留下什麼好感。中華民國退踞臺灣後,在李登輝執政時期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同時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後,孫中山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及民主憲政制度纔在臺灣得以真正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進行了有益的民主嘗試,大陸實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主集中制度。臺灣的民主憲政制度是孫中山參照歐美民主模式創建的,能夠讓人民充分享受言論自由和相對公平參與選舉的權利,但近些年來也暴露出政府效率低下、社會狀態混亂等弊病。

大陸的民主集中制度借鑑的是蘇聯民主經驗,過多限制了人民應有的權利,但政府運作高效,並且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快速崛起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是明證。兩者各有利弊。中國大陸地域廣闊,南方和北方,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生活方式、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都不盡相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汪辜會談之後,筆者曾致信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呼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各種民主權利,建議設立五大政治特區,將四大經濟特區之首的深圳市、與金門隔海相望的廈門市、臺商密集的上海市、曾是中華民國陪都的重慶及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劃爲中國政治民主改革綜合試驗區,邀請臺灣各黨各界人士與大陸人民一道,集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取長補短,先行先試,由點帶面,共同探索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民主之路。通過實施政治民主改革,落實主權在民,實現兩岸主流民意的心靈契合。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兩岸關係急劇惡化,也導致筆者一直沒有再去提及這一設想

兩岸主權對立無論以何種方式解決,兩岸都要進行政治對話談判。習近平接掌大陸領導權後,實現兩岸主管事務部門首長會晤,已經搭建了兩岸商談政治議題的官方平臺。但由於缺乏兩岸都能認可的意向共識,兩岸當局也不知道政治議題該從哪談起,談什麼,加上臺灣立法院給臺灣當局商談政治議題設置了人爲障礙,導致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至今仍遲遲無法開啓。爲了打破兩岸政治僵局,臺灣的有識之士積極提出很多設想,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早期有聯邦模式、兩德模式,後來有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提出、聯合報至今經常論述的大屋頂中國模式和張亞中提出的一中三憲模式,以及蘇貞昌最早提出、蔡英文接棒的隱含兩國論的臺灣共識和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去年施明德、蘇起等藍綠七賢士又提出大一中架構。筆者認真研析上述的和解設想,發現都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陷:

一是沒能以九二共識爲基礎。九二共識是兩岸官方授權的兩會經過多輪協商,臺灣提出,大陸接受,最終形成的。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識開啓了兩岸兩會事務性協商的大門,而且在兩岸經濟文化議題的協商中行之有效。並且,美國也對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良性互動非常肯定。當然,有的和解設想是在九二共識形成之前提出的,未能以九二共識爲基礎可以理解。九二共識形成後,雖然在兩岸進入深水區協商政治議題仍顯脆弱,但脫離九二共識憑空設計兩岸和解方案,註定是不會取得紅、藍、綠三方共識的。這就是以上的各種和解設想至今無法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有的設想甚至在單一陣營都無法取得共識。譬如,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在民進黨內部都難以形成共識。

二是沒能正視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大政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原本就是鄧小平爲解決臺海問題設計的,只是先在收復香港、澳門過程中得到實踐。雖然「一國兩制」隨着形勢的發展也暴露出很多問題,適用於臺灣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但以「一國兩制」解決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畢竟已有成功的先例。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也是維持兩岸現狀的最好方式。兩岸的政經格局雖然會受到美日外部因素的影響,但總體上是由大陸主導的,這一趨勢會隨着大陸的快速崛起日益明顯。臺灣不接受「一國兩制」,目前還可依靠九二共識維持現狀,一旦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重新上臺或大陸失去耐性,大陸可能會用經濟圍堵、外交封殺等手段,甚至以軍事手段,強迫臺灣接受。而臺灣的任何設想要是與大陸的「一國兩制」不能相容,都不可能得到實現。因此,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越早,談判的籌碼越多,對臺灣也越有利。繼續拖耗下去,臺灣將來接受「一國兩制」時,只能完全指望大陸的善意。因此我說,大陸不正視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就無法開啓,臺灣不接受「一國兩制」,兩岸就不可能實現和平,這是兩岸都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以一個大陸民間學者的視角,提議一個非常簡單易行的開啓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的方法: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

根據兩岸憲法,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不僅都是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同時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兩岸都堅持一箇中國原則,不能承認對岸是一個國家。筆者提議兩岸根據各自憲法,承認對岸是自己憲法框架下的一個特殊行政區域(簡稱政治特區)。亦即,臺灣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治特區,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大陸也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承認臺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政治特區,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這樣,兩岸雙方既對等尊嚴,又可實現重疊主權下治權的相互承認。

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堅持的兩岸交流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的內涵是海峽兩岸都以口頭的方式表達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處於強勢地位,爲了凸顯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馬英九執意在九二共識後面加上「一中各表」,朱立倫接掌國民黨後,也已經繼承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於兩岸各自表述一箇中國,大陸雖未公開接受,基本上也是默認的。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等於兩岸憲法都實現了臺灣和大陸的連結,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確立了海峽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事實,可以說是對九二共識的深化,也是對一中各表的夯實。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後,以大陸視角,承認臺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政治特區,等於在臺灣落實了「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的「一國兩制」。以臺灣視角,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治特區,也是「一國兩制」,只不過是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國兩制」。當今臺灣的政治人物在藍綠惡鬥的社會氛圍下,已經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包括提出「一中各表「的馬英九在內,談「一國兩制」色變。臺灣社會不願接受「一國兩制」,是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的「一國兩制」,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國兩制」,臺灣有什麼不能接受呢?

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不僅符合兩岸憲法,而且目前仍在執政的國共領導人也都有決策基礎和動力。從國民黨角度。早在李登輝執政時期,臺灣已經通過修憲,希望重新定位兩岸的政治關係,爭取與大陸對等「政治實體」的地位。政治特區和政治實體僅是名詞有點差異,內涵基本是一樣的。馬英九也多次申明: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後,兩岸就是特區與特區的關係,或叫特殊的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完全符合馬英九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包括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等任何議題都可以談。馬英九的任期還有不到七個月,套用蔣經國的一句話,馬英九今天不積極推動兩岸特區互認,明天一定會悔爛肝腸。當下,國民黨剛剛經歷「換柱」風波,朱立倫在執政效益拖累、藍營選情低迷、誠通道德受損等多種壓力下,兩岸政策是翻轉選情的唯一希望。2012年臺灣大選,有人總結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打敗了空心的臺灣共識,而當時直至今天,「一中各表」並沒有被大陸公開接受。如今,蔡英文將兩岸政策調整爲維持現狀,並在中華民國現有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朱立倫質疑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如何維持現狀,事實上,在馬英九第二個任期,國民黨即便堅持九二共識,兩岸服貿、貨貿、互設辦事處等協議也都相繼擱淺,最近舉行的張夏會連爭議較小的陸客中轉協定也未能達成。在朱立倫不敢言「終極統一」也不敢反對臺獨的狀況下,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差別不大,再以大陸沒有公開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對決蔡英文不放棄臺獨黨綱的維持現狀,優勢並不明顯,穩住立委選情還有希望,選贏蔡英文絕無可能。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後,等於「一中各表」得到大陸的背書,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更加穩固。朱立倫以夯實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對決蔡英文不放棄臺獨黨綱的維持現狀,將具有絕對的優勢,實現逆轉勝不無可能。

從共產黨角度。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港臺知名人士傅朝樞時,首次公開表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可以採取獨特的方式,社會制度不變,臺灣人民的生活水準不降低,外國資本不動,臺灣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使武力統一,臺灣的現狀也可以不變,臺灣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區,還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在1978年11月28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記者斯蒂爾時還說過一段話:臺灣的社會制度同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當然不同,在解決臺灣問題時,會照顧這個特殊問題。「中華民國「的名稱要取消,它可以成爲地方政府。這是被尊爲大陸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爲「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定下的基調,中共第三、第四代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對這一基調進行了延續和深化,一直未能超越。由此可見,大陸承認臺灣地區爲政治特區不是問題,難點在於接納中華民國的名稱,這需要思維創新。習近平接掌大陸領導權已經四年了,除實現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首長互訪外,目前兩岸關係事實上處在停滯狀態。如果明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兩岸關係還有可能惡化和倒退。作爲兩岸關係的主導者,臺海局勢無論如何發生變化,大陸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兩岸關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息息相關,如果臺灣問題解決不好,13億大陸人民有多少人相信,以習近平爲核心的中共第五代領導集體,能夠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呢?

馬英九任期即將結束,已經沒有連任的壓力,但有歷史評價的壓力。習近平儘管下屆連任壓力不大,但也有歷史評價的壓力。老子曾說,名是道的外相。只要大陸領導人能夠體認到當下臺獨形勢的嚴峻,別再因名害實,在九二共識需要深化的特殊歷史時期,觀念一更新,接納包括名稱在內的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既能打開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的大門,又可在臺灣落實「一國兩制」。同時,也不需要像接收香港、澳門那樣,既要成立特區政府籌備委員會,還要起草基本法。以習近平敢於超越前人的政治勇氣和已經在黨內樹立起的領袖權威,大陸接受這種新思維是可以期待的。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既是對一中各表的夯實,也能落實一國兩制,可以解決兩岸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很多難題。

譬如,兩岸領導人見面問題。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兩岸領導人根據各自憲法把對方視爲特首,不論在兩岸場合,還是在國際場合,都可以見面,也都可以互稱官銜。只要兩岸在國際上不推行雙重承認,就不會因爲一個官銜問題造成兩個中國。同時,臺灣也能以「中華民國」的名義成爲聯合國觀察員,並以同等待遇參加其他國際組織。另外,美國等172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國,臺灣領導人可以隨時去訪問,當然就用「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不過只能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的政治待遇。同理,巴拿馬等22箇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大陸領導人也可以隨時去訪問,當然就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名義,不過只能享受中華民國大陸特首的政治待遇。這樣,既能解決臺灣同胞普遍關心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又能擴大大陸的國際空間。

再如,臺灣即將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問題。臺灣已經表態「中華臺北」是底線。臺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稱加入國際組織已有先例,大陸接受根本就不是問題。問題是以「中華臺北」的名稱加入亞投行後,臺灣領導人以什麼名義參加亞投行有關會議。去年,馬總統希望親自出席北京APEC峰會,大陸沒有答應,最後鬧得很不愉快。亞投行是大陸主導成立的,其他國家或經濟體的領導人都能參加亞投行有關會議,唯獨不讓臺灣領導人蔘加,無論以什麼理由都說不過去。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爲政治特區後,臺灣可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臺灣領導人當然也可以名正言順地以「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參加亞投行的相關會議,這是一個互利共贏的結果。

●作者楊海峰,河南,大陸民間學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