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找解方:報廢葉片運送難 就地裂解關卡多
臺電期待未來能直接將裂解爐送到各地風場回收葉片。圖爲裂解爐。記者曾原信/攝影
位在桃園市龍潭區的「土地公能源公司」,空曠的廠區放着一袋袋白布袋,裡頭裝滿了粉碎後的玻璃纖維碎片,它們曾是臺電風機的報廢葉片,若丟入剛研發出的低溫裂解爐,翻滾五小時後將能分解爲底渣與石腦油,可望作爲發電燃料。
臺電在澎湖縣中屯村的八座風機將於明年四月除役,但玻璃纖維與樹脂製成的葉片至今沒有具有商業規模的回收方式。國內外雖陸續研發出水泥窯等高溫燃燒模式,但龐大的葉片,光是運輸就是移動的耗能裝置。
臺電期待未來能做到「到府服務」,直接將裂解爐送到全臺各風場,減少運輸耗能。今年初將報廢的葉片交給業者測試,實務上卻是困難重重。
天力離岸風電公司是臺灣唯一葉片製造商,二○二二年一月十一日製造出全臺第一支風機葉片,至今生產超過二七○支葉片,成爲離岸風機本土化重要推手。
不過兩年來,隨着葉片逐漸增加,該怎麼處理生產過程中的邊角料、廢塑膠,成爲令人頭疼的問題。
一支支長達八十五公尺、比A三八○客機的巨大翼展還寬的風機葉片,排排放在天力位在臺中港廠房的礫石堆上,彷彿整片的停機坪。
處理一套葉片 耗資上千萬
天力董事長吳坤達說,他過去從沒考慮過廢棄物問題,直到發現臺灣常規處理事業廢棄物成本,若是應用在重達卅五噸的葉片上,光是處理一套風機三支葉片就要耗資上千萬元。
吳坤達認爲,若比照歐美採破碎掩埋法,將是禍留子孫,採用高溫裂解方式,若燃燒不完全還可能產生戴奧辛等污染物。於是他找上機械設備廠商,研發出低溫裂解爐,歷經一代代測試,從一支葉片要耗時兩個月才能燒完,如今只要半個月。
天力風電、機械設備找到位在龍潭的土地公能源公司。十二月上旬,三座裂解爐擺放在空蕩的廠房內,由於還未拿到地方政府許可證,還不能實測。
開發出裂解爐的元利環球公司總經理蘇志宗說明如何操作,粉碎後的玻璃纖維,一次投入五百公斤、反覆旋轉,以攝氏三五○度加熱四、五小時,排除處理後的石腦油與碳黑,都能回收再利用。
天力規畫增加到十二座裂解爐,提升裂解效率。
技術堪稱首例 申請許可難
不過,低溫裂解處理廢棄風幾葉片技術在國內堪稱首例,光是要申請廢棄物處理許可證就不容易。蘇志宗坦言,目前僅回收廠拿到清運許可,工廠登記、處理許可還未取得。
桃園市環保局長陳世偉表示,廢棄物處理方式從高溫、水溶、化學到物理處理都有不同領域許可,業者須向地方環保局申請廢棄物處理許可證,由專家學者審查,若認爲技術可行,除文件審覈也會要求現勘與試運轉。
早期常見廢棄物處理業者掛羊頭賣狗肉,高額收廢棄物,轉頭卻傾倒河川,讓各地方政府都不敢掉以輕心。若要進一步「到府處理」廢棄葉片,須向各縣市政府提出廢棄物清除處理計劃。地方政府的接受度將是一大考驗。
過去臺灣爲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目標,從陸域風機到離岸風機都是倉促上路,將廢棄物這燙手山芋寄望於未來技術,廿年過去,又該如何補破網?